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论坛、数字媒体时代的中国文化与影视人类学高端论坛、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即将举办

发布时间:2018-10-31  来源:北京电影学院  浏览次数:1581625
分享

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论坛将于2018年11月3日(周六)9点,在北邮科技酒店二层多功能会议室举开。该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承办,自2016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

本届艺术学论坛以“视觉文化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观念”为题。视觉文化研究自20世纪末在西方学界兴起,已经从关于观看的文化理论,演变为包含美学、传播、意识形态分析等在内的多元化的知识集合;近年来,随着对生活美学和消费主义的重新关注,特别是将电影、图像等媒介的史学书写与文化研究再度结合的成功尝试,为我们重新观察和评估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维度。

本届论坛将涵盖但不限于“影像美学与影像文化传播”、“消费主义与生活美学”、“媒介考古与艺术史书写”以及“中国当下视觉文化的征兆与问题”多个分论题。王一川、曹意强、夏燕靖、彭锋、吴琼、王春辰、刘成纪、王德胜、沈义贞、刘悦笛、凌晨光、黎萌、梁玖、李洋、唐宏峰、黄望莉等二十余位在影像哲学、美学、艺术史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特约嘉宾,还讲为大会提供主题汇报;此外,论坛还组织了六个分论坛,云集了来自国内40所高校的50位学者,围绕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分享最新的论文成果,并展开深度交流。

该论坛向校内师生开放,欢迎我校师生积极参与论坛讨论与交流。

数字媒体时代的中国文化与影视人类学高端论坛

论坛宗旨

当代中国已全面进入一个数字媒体时代,尤其影像媒体无孔不入地进入城乡生活,建构新型的社会交往与文化表达路径,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影像创作、传播与研究范式。作为一门关注影像与社会文化关联的影视人类学,在数字影像时代展现出日益蓬勃的学术活力与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不仅在传统的人类学影像记录与呈现领域,更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影视创作、新媒体传播、民间影像赋权等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学术探索。2018年岁末,北京电影学院举行高规格的中国文化与影像人类学学术论坛,一方面检视一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影像成果,另一方面就若干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数字媒体时代的境遇与挑战进行研讨,以期更好地应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变迁,与传统电影艺术研究形成互文相成之学术态势,推动学界以影像为媒介,对当下的中国人文进行深入观察思考与纪录传播。

演讲学者与展映导演简介

孙立军: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教授

李  松: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

叶  风: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 副教授

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教授

刘湘晨: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导演

罗红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研究员

鲍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研究员

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

王海飞: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教授

韩  鸿: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

高屯子:民族志电影导演

郝跃骏:民族志电影导演,影视人类学者

庞   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 研究员

梁君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副教授,导演

孙红云: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 副教授

熊   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

吴   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副研究员

李伟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王   静:民族志电影导演

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副教授

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

银海泛舟,学海无涯。又是一年融融秋日,电影学院的中等放映厅将迎来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电影学者,在为期两日的青年学者论坛中,他们将就自己的论题发言,阐述各自在影像世界里的思考和探索,用闪烁着年轻光辉的字句践行青年电影学者的使命!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本届论坛的发言作者们。


话题一:重访巴赞

杨歆迪(北京师范大学 )

《真实的增值:声音对电影观看时的情绪影响——基于神经电影学的认识研究》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祝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越办越好!”

任雨田(北京电影学院 )

《教育社会学视域下巴赞电影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青年是一种力量,学术是一种志业。希望智慧的交锋能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徐立虹(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数字媒体时代的巴赞电影理论》

“感谢北京电影学院提供一个可以重新讨论巴赞电影理论的学术平台,很期待能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安冬(上海交通大学)

《人的机械僵硬:论巴赞对柏格森滑稽观的呈现与延伸》

“很荣幸能够入选青年学者论坛,纵横捭阖,学术亮剑,期待在电影学院聆听学人精彩。”

康文钟(上海戏剧学院)

《幻觉的现实:数字时代下重访“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能够出席本次论坛,对论坛感想见下:'风很美,小小的风很美',愿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做一缕小小的风,吹过树叶,吹起一波波麦浪。”

谢辛(北京电影学院)

《影像、迷思与网络化:基于SIDE模型的巴赞“迷”影理论新形态》

“对电影的情感,不必多言,不忘初心方能心安。”

话题二:东方美学与亚洲电影

张强(北京电影学院)

《民族化与主体性反思——“十七年”电影理论再认识》

“夏季热,冬季凉,秋季学者会一堂。”

朱昕辰(台湾政治大学)

《21世纪台湾犯罪悬疑片对好莱坞黑色电影美学的在地转化与突破——以台湾电影<目击者>为例》

“本人期待本次論壇將點燃青春的激情,共享學術的創意,回蕩理論的思辨,探尋美學的至境。”

李侃(北京师范大学)

《巫风浸润下的光影幻境》

“上次参加电影学论坛,是2013年的首届。那一届,'90后'学者,是论坛的重要宣传标签。时隔5年,当90后已成中年,电影学论坛趋于正轨。那时郑洞天老师的箴言,犹在耳畔。'理论滋养灵感',与诸君共勉!”

张文琪(陕西师范大学)

《“枯槁”之美与中国电影诗性表达》

“很荣幸再一次来到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因为它是我参加过的国内外相关学术论坛及会议当中,办得最专业的一个。从论文定题、筛选、现场讨论,到点评、颁奖、论文出版等各个环节,皆公平、公正,为各地电影学青年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在学术道路起步之初,感恩有你!”

姜牧阳(北京电影学院)

《2000年后以色列与伊朗家庭情节剧电影叙事之比较》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希望借青年学者论坛的东风,让我们这些年轻的电影学研究者彼此交流,递薪传火,愿助益于中国电影的发展。”

陶赋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虚无、弥漫与去政治性——论新世纪日本战争文化遗产的影像继承》

“历史是治疗集体健忘症的药方,电影是重构集体记忆的媒介,继续耕好影像记忆的一亩三分地!”

[责任编辑: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