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影工业水平差距 中美电影工业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电影市场如果乐观的看,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票仓。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这是乐观的一面,但是我们现在仔细看下我们今年的成绩单。截至2017年6月30日,上半年票房为271.75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45.94亿元,增长10.49%;城市观影人次为7.81亿,相比去年同期的7.23亿,增长7.92%。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104.60亿元。
另外,今年上半年票房过亿影片达到41部,比去年同期多了6部。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片17部,进口片24部。电影《速度与激情8》和《功夫瑜伽》分别以26.7亿和17.5亿摘得上半年进口影片和国产影片的票房冠军。
在这个成绩的背后,中国电影的描述通常是这样的词汇:“五毛特效”、“无脑情节“、“全程尿点”、“都是什么鬼”,吐槽欢乐多,中国电影已经不吐不快。
但今天,影视工业网更想严肃的谈论这个话题。
比如怎么做,中国电影会更好看?既然现在多是视效大片,那怎么和五毛说再见?当我们说中国电影不好,把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影片拎一起对比吐槽时,最终还是需要行业内的专业人士静下来思考,怎样做才拍出好电影。不是说拍出一两部经典的问题,是出现一批耐看、叫好的影片。
所以,7月26日,“影视工业网CineHello影视你好!中美电影工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举行,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SC)主席穆德远、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主席基斯·范·奥斯特鲁姆(Kees van Oostrum,ASC)、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主席柯星沛(HKSC)、好莱坞顶尖影视培训机构创办人夏恩·赫尔伯特(Shane Hurlbut,ASC)、RED全球战略合作和市场部总监迈克尔·基根(MichaelKeegan,ASC)、著名电影人周铁东、贾樟柯制作人周强、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教授巩继程、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林韬,以及青年导演张小北、姚婷婷、刘娟,著名摄影指导杨述、侯咏等数十位大咖和多家国内知名后期制作公司的CEO、技术高管、制作高管齐聚一堂,探讨中美合作的前景,分享拍摄经验环节。
今天,我们承认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之间还有差距,可能差距还不是一点。所以今天很多人愿意用一个词归纳总结:电影工业水平的差距。那问题来了,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准?
千言万语一句话,最终所有的差距是人的差距。建立行业的标准,培养合格的从业者,是有志之士可以看到的一条路。基于这个共识,影视工业网和和VHQ学院以及好莱坞顶尖影视培训机构创办人Shane Hurlbut.ASC先生在影视工业网拍片学院上线课程。
影视工业网已经正式地成立了出品部门,希望的是能从制作方面入手,给予青年导演最大的帮助。也因此,黄心懋选择了知名制片人周强合作。周强曾经先后参与制作了近40余部影片,有15部入围了戛纳或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这其中就包括了贾樟柯执导的《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两人一拍即合,将开启“处女作处女心计划”。
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一定会是中国电影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但是,中国的电影工业一定会走我们自己中国人的路,不会走美国人的那条路。但我要加速对对方的了解,才能‘弯道超车’。”基于这个认识,影视工业网和Kees van Oostrum.ASC联合成立乒乓影业,致力于开发、制作电影。
那今天大会具体发生了什么呢?我按照顺序一直走下来。
杨述《对电影工业的认知和期待》
杨述,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SC)会员
代表作品:《孔雀》《赵氏孤儿》《搜索》《鸡犬不宁》《李米的猜想》《极度寒冷》《追凶者也》等。
先说说吐槽吧,我们觉得和电影工业们我们和认知的电影文化现象越来越远,我们要学习,因为我们真的很落后,说句现实话,中国的工业体系,充其量就是十来年吧。刚刚穆老师也说,我们有些时候是断开的。那么,好的内容从哪来,从拍摄者?还是炒作者?还是票房那里来呢?这些问题都太缺乏讨论了。讲个故事吧。
前些时候,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和英国的教育大臣,他们最近有一个很大的争论。互相写文章,谩骂和攻击。查尔斯的秘书工资已经很高了,查尔斯王子就说,你的工资已经比同龄人高几十倍了,怎么还要涨工资。我们现在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你是不是一个天才,如果不是,那你就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事就好。每个人都想做伟大的设计家或者大师,社会也说只要不忘初心,什么都能做到。然而,到底我们能不能拍出好的内容呢?
电影工业是有流程的,要有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它是有分工的,可能越发达,分工就越明晰。可能出自皇权体制,好比钱就是老大,会出现只为一个人工作,而不是为一个电影,这是家庭作坊式的,是对电影工业化的阻碍。我相信很多摄制组人员都会遇到,许许多多工序的认知和矛盾。中国文化里面有很多宦官文化的东西,中国电影要想进步,必须摆脱这些东西。每个地方叠加,才能够成就一个好的电影体系。不是一个匠人就能完成好的工作。
还有另外两个部分:人才和反馈
周强《处女作 处女心》
周强,电影制片人、监制。
先后参与制作了近40部影片,其中15部入围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众多国际知名电影节的正式单元,包括贾樟柯导演的《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唐晓白导演的《爱的替身》等。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跟电影的一个谈恋爱的关系。我在探讨这个命题之前,有个很重要一个事情要问大家,我们是不是真的很喜欢电影?我们会跟电影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想用一句台词,是《欢乐颂》的一个台词,很经典,它说:“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处女膜已经不重要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处女心”,这句台词很调侃!但是很击中我们做电影人的一个心态,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
其实,我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电影了,可能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就觉得我要拍电影了。但是我没有去上电影学院,而我念的都是人类学、社会学,后来当了记者,写新闻。过了几年之后,我就去了纽约,真的是才慢慢开始学习媒体研究,开始跟电影有一个正面的学习跟关系。
我在纽约待了大概三年,当时还不想回香港,我是香港人。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同学他毕业了回到香港,在香港艺术中心工作,是一个电影部的总监。他要我马上飞去帮他办一个香港的短片比赛,当时是第一届,到现在还在办的。之后,我就从头到尾的办了第二届短片比赛,认识了很多年轻的导演。在第二届的时候,可能有些名字你们到现在都很熟悉的,比方说余力伟、袁建滔,还有《捉妖记》的导演,当时他们也都很年轻,他们把学生作品交给我们,那时候我们就开始认识,还跟其他的部分导演开始合作。
我的第一个处女作的监制作品是98年,是余力伟的《天上人间》,我们很幸运。我们第一个电影已经站在很好的平台——戛纳电影节上了。2000年的时候,我们一块成长,一块学习,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突然我们又面对很多的创作,包括我是一个监制,也要面对很多书信的东西,又会跟美国、法国大型公司谈判,去做合约,去做合拍电影所有的安排。但是我们就是带着一种很忐忑、很冲动的心态面对所有的工作,结果很顺利。
我到现在拍了有36部华语电影,三分之一都是导演的处女作,包括去年梅峰老师的作品,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带着这种处女心,哪怕他已经拍了很多很多的电影,但仍然保持忐忑冲动的话,我觉得中国的电影工业,我们的作品肯定是最一流的。
青年电影人高峰论坛
主持人:周强、黄心懋
周强 电影制片人、监制
电影《世界》监制、电影《三峡好人》监制、电影《二十四城记》制片人、电影《荡寇》制片人
黄心懋
影视工业网 创始合伙人暨执行董事
论坛嘉宾:张小北
导演、编剧
电影《李献计历险记》联合编剧、电影《与时尚同居》文学策划、电影《匹夫》联合编剧、电影《四大名捕》对白编剧、电影 《拓星者》导演
中国电影超越好莱坞是不现实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仍然要操着手艺人的心,今年上上海电影,关键词是匠人之心,我认为不管用什么样的设备,一定要有手艺人的心思。
姚婷婷
导演、编剧
网剧《匆匆那年》导演,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导演
因为我是最开始读导演系研究生,开始拍了一些短片,短片获了很多奖。通过短片拍了一部网剧,《匆匆那年》。看到这部网剧,光线就邀请我来做《谁的青春不迷茫》这部电影。
那个时候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做一步既能让观众喜欢,又符合原著的一部电影。第一次做大电影压力还真是很大的。因为一方面我是非常追求个人表达的一个人,然后又要兼顾类型,那时候青春片已经拍了很多了。
我第一部作品没有监制,我觉得罗老师说的挺对的,我现在也是每天都在学习。所以没有任何得罪,非常非常受教。
刘娟
导演、演员、编剧
我其实是计算机专业的。我是06年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电影,开始报考电影学院。基本上在电影学院三年的学习经验对我改变很大,我大概拍了3年到4年的纪录片,让我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在去年完成了我的第二部片子,是一个印度的爱情电影,我基本上找到了属于我的创作的模式。我可能跟大家分享更多的是,做你自己。从技术的层面上,从价值观层面上,提升自己。
我觉得做电影要有初心,我们就是创造,如果一个电影没有创作,它再高的票房也不是一部电影。
罗攀
摄影师、导演,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成员
代表作:《芳华》《我不是潘金莲》《老炮儿》等
我拍了20部电影,我过去从大学到毕业,都是刚刚开始拍电影,那时候没有人拍电影,也没什么处女作、处女心,我有很多合作的女导演,当时留下的印象不是很好,有以几个问题。
因为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当导演,热情很高,操作经验都比较少。曾经在西藏有一个新导演,问到我和新导演合作的感受时,我说,浪费时间很多,后来就没有完成合作。
穆德远
刘娟是很有一个意思的电影人。她能够说服我本身,她所有的片子中都能看到对人文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对电影语言的看法,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今天的数字电影是需要极其严谨的。可能反过来对我们的创作和研究,都是很大好处的。
Shane Hurlbut.ASC《让你的观众沉浸在动态影像摄影世界里》
Shane Hurlbut 代表作:《最后三分钟》、罗伯·科恩执导的《不论好坏》、查尔斯·斯通三世的《乐鼓热线》、约翰·斯托克韦尔的《碧海追踪》、约瑟夫·麦克金提·尼彻的《终结者2018》,以及2012年史葛禾夫和迈克·麦克罗伊联合执导的《勇者行动》等。
关于《终结者》中直升机的坠毁片段,Shane说希望大家能带给大家窒息的感觉。他现场给大家分享下怎样做到,怎样所把有镜头衔接起来,变成最后的镜头。
“我们用35mm胶片拍摄,冲洗的时候先是黑白的,当我使用的时候我要找到故事的核心,把宏大是视觉结合在一起。我们把饱和度降低下来,让大家看到整个黑白色彩变化的过程。我们通过直升机拍摄。有些镜头采用定焦,想让画面与观众更近。拍摄地在墨西哥的沙漠里,完全在大自然中拍摄,然后把绿幕放在那就行了,后期在CG上家沙尘。直升机拍摄上,我们通过镜头的跟拍和摇晃。爆炸的镜头开始用摇臂拍摄,它到处晃……”
Shane一直以非常激情的状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摄影师与故事片创作者,他觉得摄影师们“永远不要呆在舒适圈里,要挑战自己,以艺术家的感受去挑战自己。我们是摄影师,我们是先锋者,我们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叙事者。”
周铁东《中国电影市场的美国意义》
周铁东先生,原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多所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现场分享《中国电影市场的美国意义》。
1984年以来,周铁东对国内外电影产业进行过全方位的研究,并于1995年到2005年在好莱坞工作十年。30多年来,周铁东为国内外电影报刊撰写长短文章600余篇,出版译著和著述达15部,翻译和撰写的文字累计约800万字。
周铁东先生从历史讲起,中国到1934年只有314家影院,1946年上映的90%美国电影,383部影片中国电影只占13%。1994年开始,《亡命天涯》作为好莱坞第一部大片一直从十部到二十部,好莱坞一般分账是13%,他们忍气吞声,是为了中国最大到市场份额。中国市场在2010年实现了井喷,票房达到350亿票房,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票房。截止到今年美国进口电影占中国票房的6%。
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支撑这些大片,美国市场将不复存在。中国已经变成了最大的市场,现在必须依赖好莱坞的市场,像《速度与激情》,已经占了市场的三分之一,61%市场份额已经占领了中国票房,甚至美国的大学都开设了中国观众趣味研究,好莱坞越来越迎合中国的观众。最近上映的《变形金刚5》那么多的植入广告,完全就是针对中国的。
他们中国策略的转型完全是迎合中国的。美国本土市场的萎缩,对我们本土电影来说就是机会。
中美电影工业高峰论坛
主持人:黄心懋
影视工业网 创始合伙人暨执行董事
论坛嘉宾:Kees van Oostrum.ASC
全球著名电影摄影师、监制,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主席
Kees 作品《最后的机会》曾斩获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同时电视影片《白玫瑰小姐》和《重归寂寞之鸽》获得艾美奖的追加提名;另外,他还凭借《重归寂寞之鸽》被美国电影师协会授予电视电影杰出成就奖,最近导演作品《完美男人》。
Kees 谈到ASC始终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尊重来时全球各地的所有同事,帮助各地的团队。
穆德远
著名导演、摄影师,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
作为摄影指导拍摄了:《变脸》、《我的法兰西岁月》、《青春祭》、《让世界充满爱》;曾获得两届金鸡奖最佳摄影。
穆老师谈到,包括中国摄影师学会,任何一个协会都有一个推广和教育的责任。每一个成功的电影人,他们都很热爱教育。一说到教育,他们都很兴奋。刚刚shane充满激情,借用影视工业网这个平台,我们希望能够推广开来。
柯星沛
中国香港电影摄影师、导演,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主席
2009年凭借《叶问》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2017年凭借《点五步》获得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摄影代表作:《香港制造》、《香港有个荷里活》、《买凶拍人》、《野·良犬》。导演代表作有:《金燕子》、《猛鬼入侵黑社会》、《血洗洪花亭》、《漫画风云》。监制作品:《点五步》。
我觉得有一段时间,香港好像是国内合拍片。今年统计有25个新导演,对我来讲,我一个电影工业发展是心血新的替代,你要有个一培训和传承。所有电影重要的一点是看后续你的技术应该怎样往前推,人才是最重要的。
周铁东
著名电影人
周老师谈到,美剧基本上是由编剧主导的事情。因为从本质上而言,电影电视通过叙事推动的视觉艺术。尤其美剧,编剧是主导,导演可能先导样片的时候可能是锁定收视率,一旦都已经确立了,达到了那个目的,编剧主导叙事,摄影主导视觉,已经达到了目的。
Michael Keegan
RED全球战略合作和市场总监
我们一定要了解摄影指导的诉求,比如说大成本电影还是小成本电影。我们需要使电影人明白怎样去使用,去讲述故事,让内容制作者去发挥作用。
VHQ刘国华:后期制作公司如何留住人才
刘国华先生担任新加坡VHQ媒体控股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负责VHQ整个国际区域业务增长计划的企划与执行。刘先生于1991年,加入VHQ的母公司,黄河网络公司(YRN)。1997年被委以重任,出任当时VHQ集团区域总经理。2001年,刘国华先生主导了VHQ管理层的收购 (MBO)计划,成为VHQ的控股股东,并在2015年,助力公司成功上市。刘国华先生从伦敦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在加盟YRN之前,刘先生是美国运通银行(American Express Bank)的银行家。
刘国华提到,在西方好莱坞国家,你至少需要八到十年扎实的经验,才能在这个行业中你应对很好的挑战。我觉得我们如果把教育的问题做好,不能只是大学这样的学业式教育。你需要在对的时间掌握对的技能,这样你才能真正解决你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像好莱坞那样做,而且我觉得我们有一天会做得到。好莱坞也是用了很多年才达到现在的程度,中国其实才是一个新生儿。教育能够做好,我们能够缩短这个时间过程。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要不断尝试,可能五年、六年、十年,但是我们相信也希望通过教育或培训这一方面能进入一个快车道。
我们怎样确保后期从业人员的稳定呢?
人才是会流动的。他们会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领域,但是我们能做什么呢。经常有人问我,对你公司来说,为何30多年能发展这么好,因为你必须要坚守非常简单的原则和理念。可是,这个原则和理念到底是什么呢?虽然可能大家觉得这样说会很奇怪。现在这个现状是,你能买设备,他也能买。但是,你机器好,你就是一个很好的特效公司吗?当然不是,你要让大家知道,要能留住人才,这点很重要。
降低人才流失率,对公司发展非常重要,怎样做到呢?尊重我们的人才,他们成功的时候为他们祝贺,无论导演还是制作人,都是这样。像是一个家,他们要觉得受到尊重和欣赏。如果你能各方面照顾很好的话,有很好的福利,这就能留住你的人才了。而对于我们而言,那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国际特效公司,他们怎么做到保留人才呢。那就是,决不降低员工的生活标准。
后期制作背后的市场逻辑高峰论坛
主持人:高枫
北京电影学院制片管理 研究生,清华大学MBA 在读,无限光子 视效总监 /视效制片
代表作:《拓星者》、《鲛珠传》、《碟中谍5》、《爱丽丝梦游仙境:镜中传奇》、《动物神奇在哪里》、《雨果》、《权力的游戏》、《捉妖记》等。
分享嘉宾
陈沛宇
映日象限影像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调色师 流程规划设计师,媒资管理系统设计师
赵浩强
MORE VFX制作总监
让大家了解一下视效制作的思路,或者碰到的一些难点。《悟空传》它其实有一些制作难点,它制作的视效的类型也是非常的多。然后就是,它的制作要求,要求是非常高的。大概有1700多个镜头,视效制作镜头有1300多个镜头,剩下一些擦除的镜头都是不算的。
然后是视效部分比较多,有一个脑洞大开的部分。基本上很难找到案例参考。我举例一下,我们在里面制作的视效的内容,比如刚刚说到的金箍棒的制作内容,整个金箍棒的脱皮的效果,不是说像影片那样,一下就出来的。需要很长时间和客户的沟通,才能出来。还有很多场景延伸,环境或者风沙,气氛类的,互动类的,都很花费时间。其实到最后的时候,到制作的时候,最终要什么样的。我们其实跟导演那边都要摸索。这方面都需要很多的沟通,和事前的准备。
前期准备:
1、找很多参考图片、概念设计稿
2、要跟导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3、每一个镜头都要做好制作方案,做一些测试
李赓
Base FX视效总监
高枫:刚刚两位介绍了国内的经验,base有很多国际化的经验,想您分享一下这方面经验。
我想结合我们《星际迷航》的demo,来谈一下。我们在一座的镜头大概有200个,每个镜头都是比较难的镜头,最难的是换脸镜头,另外就是一个全CG的背景和环境,还有光效,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我认为国内跟好莱坞在流程上有很大差距。
差距在:
1、缺少人才:缺少专业制作人员,能制作达到标准的制作人员是一大欠缺。
2、缺少视效总监:他需要在整个电影的声场流程和艺术上的把控都需要非常懂,这方面的人才缺乏特别紧迫。建议客户那边有自己的视效总监。制片方有自己的视效总监,同样制片人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导演的工作。
3、缺少专业的流程:特效和其他部门的对接缺少流程,非常不规范。比如特效剪辑在中国没有这个职位。另外,特效和DI在交接上欠缺很多,国内很少有这样的公司做。DI做预调色,对于特效的发挥很重要,之后再发给特效公司。我们国内就没有这样的制作。
Kate Choi
VHQ 制作总监
我在国外工作了很多年,在中国时间并不长。我觉得中国电影工业面临的问题,就像前面几位谈的,都讲到教育这个问题。我想把教育问题再细分一下,我认为中国确实缺少人才,这些人才确实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应该说可以追上的。但我觉得中国在艺术教育方面有一些缺乏,CG要实现艺术和科技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出好的影片。中国现在正在赶超好莱坞,把重点都放在了技术方面。他们会组织实地考察等等,我也同时希望中国的公司能注重艺术方面培养和沉淀。
申远
天工异彩 副总经理,视效制片、技术总监
每部电影都不太一样,电影视觉开发包括一些风格化的设计,有时候真的要做到比较长时间的前期开发测试,才能落地到最后看到的效果。其实也有一些方法,我们以前在项目里,会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和美术组就会沟通,他们可能在脑子里有些想法,但是无法行成画面。落实到项目,现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得不改变一开始的想法,实际上这时候我们还是会帮助导演去修改设计。后期真正落实到镜头上,流程上,大公司其实都差不多。在后期,实际上镜头真正进入流程化生产之前,逐步跟导演确定动态效果。
巩继程《电影电视题材项目的选择与运作》
巩继程
历任北京电影学院团委书记、青年电影制片厂生产办公室主任、影视制作中心主任、电视剧部主任等职。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代表作品:发表过论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电视剧制片管理的科学化》等。编写有《电影电视制片管理学》、《影视制片项目管理》等著作。曾参与电视连续剧《背叛》、《大唐歌飞》、《好想好想谈恋爱》,以及电影《秘闯金三角》、《爱滋病患者》、《摇滚青年》、《本命年》等影片的监制、策划 、制片等生产管理工作 。
现场分享《电影电视题材项目的选择与运作》
我们对电影教育,有更深的体会。现在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个实践问题,好在我们北京电影学院每年要拍大量的作品。我们现在学校重视后期,我们有技术系,现在又成立了视音学院,视效和声音。现在全国成规模的拍摄基地有22个,现在国家还要打造特色小镇。曾经我给浙江出过主意,你们横店没有后期。我说你们是带着剧本来,带着素材走。我还给他们出主意,办国家级的数字特效战略演艺中心。
什么叫制片管理,旨在特定但影片生产的组织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为了有效利用影片所需资源而实现影片生产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激励和控制影片的运作。制片有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力。
电影制片管理分为:
1、宏观管理:我们要向国家要政策,要向地方要政策。只要申报题材就有奖励。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资金怎么办,先做政府项目。
2、微观管理:电影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相当大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必须要有电影产业规模的意识。电影是一个特殊产业,要做内容,我们叫内容产品。
作为制片要有风险意识,研究市场,首先要研究电影的价值,电影的价值首先在剧本中发掘。什么叫价值,价值是什么?价值就是一个标准,值多少钱。电影的“价值”在哪?就是观众的获得感。
林韬《执导国际团队》
林韬,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SC)会员。
代表作《OUT OF CONTROL》(失控·幽灵飞车)中德合拍导演。电影《完美青春》,监制。电影《棉花白了》,摄影指导。电影《隐私保险箱》,摄影指导。纪录片《鄂尔多斯20+10》,导演。
很高兴有机会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可以说是创作的经验和经历。我讲座的侧重点应该偏前期的拍摄,我刚刚完成了一部作品。现在正在最后的纪审的阶段,今天跟大家重点谈创作中的感受,希望我们在艺术和技术的使用,以及跟国际团队合作的经验上面我们可以有一些这种交流。
第一,我在和国际团队合作的时跟国内团队最大的不一样是,作为导演需要非常了解制作,特别是运用摄影机进行讲故事的能力、方式和方法。
常规我们会认为电影摄影一方面是记录了影像,另一方面是赋予影像审美格调、视觉审美等等。但是我们还要用摄影机进行讲故事,就像我们用文字讲故事一样。当我们进行推镜头的时候,一个镜头缓缓推到对方面里,国际的团队就会问,导演你需要是慢慢停下来?还是推过去再急停下来,你还是需要推过去停下来以后再弹回来一点?这些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理解上的器材上的技术,书本上的技术。实际上这是一种用摄影机讲故事的这种习惯,所以在跟国际团队打交道的过程之中,我觉得因为我的电影摄影的背景帮了我很大忙。但是我觉得电影摄影用在叙事过程中,这种能力、技巧、感受和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是普通的夜景镜头,我们在国内拍戏的时候经常用蓝色的色纸,模拟灯光效果,对真实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他要创造出影调和色彩的关系。我们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为提炼出了浓烈的色彩关系。
在影调上的感受两点:
第一点在国外拍摄的时候,国外的团队依然非常重视影调的关系。除了影调光线设计的整个光效设计之外,最后影片中呈现的影调关系,暗布亮布的关系,摄影机移动过程之中影调有没有变化?这种变化它的关系有没有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有没有贡献于你的叙事?所以在拍摄布光的过程中导演需要非常好的空间观念,他面对的一个场景,ABC几个主要的表演区在哪里?每个表演区它的光效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主光效之间区域之间光效有没有变化?摄影机跟随着演员移动的时候当你想保留高反差影调的关系,摄影机的起伏是一个测光,正面侧面是高反差的,怎么保持高反差,这时候窗户入画,演员的表现,叙事,影调的变化都要为整体的叙事服务,除了我们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整体营销的审美。
第二点感受叫流动感,不管是色彩还是影调,流动感很重要。这里不说的稳定、固定的一个影调画面上。光线的变化能不能叙事?当然可以叙事,技术和艺术是融为一体的。所以我在谈到色彩和影调的审美上,没有谁对谁错的这种说法。而是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我们可以注意的地方,我们可以思考的地方,我们用我们传统的这个设备,甚至预算不高的设备,我们依然可以拍摄出气场很强的这种场景来。
这里面牵扯到很多职位,不同跟拍车要完成不同的任务。这个画面拍完我很震惊,跟拍车在它的前面,汽车不能远,还要做左右平移的动作。这片是美国出品,但是是在德国拍的。我们还会用小型摄影机拍摄。非常详细的分工在非常系统的分工下是会很迅速的完成工作。
经验:
1、饮食:跟国际团队的合作,在饮食上没有隔阂会拉近大家的关系。国外制片组有个团队,每一小时上一次点心,现场补充非常有助于个人的体力。
2、助理:在国外拍摄有个本地的助理可以帮你很快的融入团队,还会做拉近友谊的事情。他可以帮你在重要的时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坚持与妥协: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的拍摄,坚持和妥协都是很难的 。
4、确立领导力:无论做什么,你都要显示你的专业性。
5、协调中外制片方的分歧:在国外,你代表中国人的专业素养,要协调两方的矛盾。
这是在国外最大的压力。除了前期的准备,还有“Set up"。欧美的演员一般需要严谨的时间控制,在国际拍摄上,对时间的管理上是评判专业标准之一。
在国际上拍摄上,摄影机和镜头的选择上不要追最新的器材,最贵的镜头,要做最专业的拍摄。配备器材上,要做整体的考虑。另外一个细节,在国外拍摄,木楔上有商标,所有的细节会让你觉得整个团队让你很放心。
在国际拍摄上,我们要提高自己叙述领域上的专业性,摄影机作为一个叙事工具,在镜头调度上不能含糊,在拍摄时考虑所有的镜头。还有,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性和领导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