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观察

2017全国农村电影放映:6.4亿农民64万行政村全覆盖

发布时间:2018-02-11  作者: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来源:中国电影报  浏览次数:908318
分享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一系列新定位、新判断、新愿景和新使命,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事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农村电影放映新业态的行动指南,对促进农村电影放映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宣传其丰富内涵,贯彻落实其目标任务,2017农村电影市场在农村电影片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电影放映新平台打造,农村电影放映新业态构建等方面稳中有进,电影已经成为中国农民文化餐桌上最丰富的娱乐形式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两部法律的正式实施,为农村电影放映向更加有序、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2017年,财政部对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服务平台的项目绩效评价为良,充分肯定了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2131”工程目标的实现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提高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政策引领和产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2017年农村电影市场多项指标保持平衡增长。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农村电影市场已建立数字电影院线319条;数字电影版权方305家;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219个;实际运营的放映设备(2017年参与订购的设备)46428套(表一)。2017年全国农村电影市场订购达1124万9032场,较2016年同期增加129万3603场,涨幅为13%。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的影片数量达4113部,其中城市票房过亿影片177部。

2017年,农村放映工作在推进片源供给侧结构改革、流动转固定、乡镇影院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化范围、标准化放映、农村电影市场化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改革创新”原则下,以聚焦“小康中国,富美乡村”放映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全面提质升级,使农民观众从“看到电影”向“看好电影”转变,正朝着标准化、均等化、精准化、“公益性+市场性”相结合的趋势发展,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大优质资源投放 推进电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了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的及时、丰富,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以节目供给改革为主线,继续加大了影片的优质供应。一方面加大影片征集力度,保证第一时间将大片新片纳入订购平台;与此同时,转变节目供给形式,将供给侧改革思维融入影片订购,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精准投放和主题推荐。农村电影市场主体的丰富与多元,拓展了农村电影市场新空间,缩短城市影片进入农村的窗口期,缓解了农村电影供给结构性匮乏局面,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全年可供订购影片4113部,同比2016年的订购数量(3492部)增长了6.7%。共有3725部(故事片3040部,科教片507部,纪录片43部,美术片127部,其他8部)影片被院线订购,影片订购率达到90.57%(表二)。

全年推出“新片”528部(包含25部城市票房过亿影片)。其中2016年出品的影片达到212部,2017年出品的影片达到93部,两年内新片占2017年新增影片比例达57.77%,大大缩短了农村电影供应的窗口期,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的均等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要求。

1、精准投放满足不同观影人群的新需求

目前,全国农村电影市场已建立数字电影院线319条;数字电影版权方305家,农村电影市场主体的丰富与多元,拓展了农村电影市场新空间,缩短城市影片进入农村的窗口期,缓解了农村电影供给结构性匮乏局面,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2017年继续加大影片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向各地院线及放映员进行推荐引导,使得中心推荐成为订片的首选;呼吁院线在订片采用“多次少量”订购方式,根据当地农村群众的需求、爱好、偏好等因素选择影片;提倡院线采用菜单式预约订片、按需放映等服务机制,把农民群众看电影变成一种菜单式的配送。

2017年《建军大业》《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国产大片都是第一时间进入农村平台,深受农村观众喜爱。特别是《战狼2》,上平台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有150条院线订购,订购场次超九万场,为版权方带去收益达133万元。

2017年新增25部城市票房过亿影片。目前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共有177部可供订购城市票房过亿影片,累计订购场次达686万9868场。过亿影片前十名累计订购45万4004场(表四),国产高票房影片进入农村市场的速度和数量再次提升,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取得了电影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戏曲片、科教片、纪录片百花齐放成为有益补充

根据观影人群的差异,体现影片供给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差异巨大,对电影的需求同样有很大差异。院线根据自身实际调查研究掌握本地区农村群众观影的有效需求,策划制作富有特色的农村题材影片,来丰富当地农村院线的影片供给。像山东新农村院线制作的系列科教片、纪录片,河南、湖南院线制作的地方戏曲片,都是很好的尝试,在订购方面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戏曲片、科教片和纪录片也是深受农村观众喜爱的类型,初步形成了农村电影节目百花齐放的供给格局,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自去年以来推动的农村电影供给侧改革是切实有效的,我们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还大有潜力。戏曲片、科教片以及纪录片2017年合计订购达386万213场,占总订购场次的34.32%。针对不同地区观众的观影喜好,一些影片制作单位根据调研拍摄了有针对性的影片进行精准投放,丰富当地农村院线的影片供给。

2017年共有114部戏曲影片被院线订购,涵盖京剧、豫剧、沪剧、黄梅戏、花鼓戏、昆曲、越剧、梨园戏等多个剧种,订购累计达82万7083场(表五),占总订购场次的7.35%。

从订购情况来看,豫剧电影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剧种。这不仅因为豫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河南省第一大剧种,影响力广泛,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观众也对新的豫剧电影需求量高。以《母亲》和《好女婿孝媳妇》两部豫剧电影为例,都入选了“小康中国·富美乡村”主题聚焦活动片目,其反映农村生活的“接地气”题材也深受院线青睐,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优美动听的戏曲旋律无一不吸引观众。

2017年科教片订购场次达245万7011场(表六),占总场次的21.84%,507部科教片被订购,订购比达96.94%。科教片的订购冠军由《防范电话诈骗》(191341场)夺得,共有139条院线订购。目前平台有523部科教片可供订购,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健康生活、科普环保等各个领域。

纪录片2017年总订购场次576119场(表七),这些影片或是“大制作”,或是“自制剧”,都得到了院线和农民的青睐,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观众的欣赏水平在日益提高,他们对于集知识性、思辨性和审美意识于一身的纪录电影的需求有所增加。尤其是纪录片《回归-警惕邪教侵害》,去年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联合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策划并实施了纪录影片《回归-警惕邪教侵害》在全国的宣传推广放映活动,该片累计订购场次达到18万7899场。

3、“多次少量”改善农村电影供片结构

“多次少量”正逐渐成为农村主流订片方式,各地院线根据辖区农民观众的具体需求分批分次订购,挑选订购影片更为合理,为农村影片供给改革提供了新机制。

随着农村电影放映从“看到”向“看好”转变,从流动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农民观众不仅对影片数量有新要求,对影片供给的片种和品质也提出新需求。通过进一步强化农村电影节目交易服务平台的节目调控作用,精心选取适合农村市场的精品佳作,在影片供给上体现丰富性、多样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疏通订片渠道,保障供应通畅,鼓励、提倡开展“多次少量”的订购,增加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度和机动性,务必确保农民能够看到最新热片、大片。

近几年来,电影数字中心积极倡导院线采取“多次少量”的订片方式,以保证农村观众可以及时看到平台新上影片。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7年期间,院线订购影片的订单数逐年增加,平均每个订单的订购场次则逐年减少,“多次少量”效果明显(见表八)。2017年全年共签订订单57484个,平均每个订单订购影片172场,很少再出现之前有的院线每年订购一两次,甚至一次订满全年任务的现象。

各院线要把好订片环节的“最后一公里”,以观众满意为落脚点,注重实效性。目前,江西、湖南、浙江、上海、四川等地都在调整订片方式,由过去院线公司订片,改为由放映队提交订片计划,院线办理订片手续,希望有更多的院线公司把订购影片的选择权下放到基层。开展多渠道影片宣传,利用互联网手段,地方院线建立网站并结合节目管理中心网站信息将影片进行展示;微信公众号选片功能、定期组织放映队走村了解、映前宣传等等途径使农民群众更加直观地挑选喜爱的影片。

4、统筹保障促进少数民族语译制放映

2017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43条中关于“加强电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工作,统筹保障民族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的规定,是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与放映工作重要性的肯定。

少数民族语译制影片的放映丰富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11个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作用,进一步丰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开展,云南、内蒙古、广西、延边等地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已陆续走出国门。各译制单位需再接再厉,让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边境地区的群众更广泛、更及时看到更多的优秀电影。

2017年,电影局进一步改革完善影片推荐工作,将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观看、并在市场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国产影片,作为推荐片目,并责成相关单位落实译制素材、版权等内容,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提高各地译制选片质量。

据统计,2017年少数民族语有可供译制影片99部,译制申请影片620部次,译制完成影片1104部次,发行版完成影片1017部次(表九);少数民族语发行版影片累计订购计21万1185场,较2016年同期减少44884场,降幅为17.53%(表十)。目前,全国共有11个译制中心,少数民族语译制累计完成影片6323部次,发行版完成影片5892部次,可译制素材累计已达880部,总累计订购达143万1726场。



以“喜庆十九大,服务总目标”为主题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公益巡映活动于2017年11月1日开始在新疆15个地州市8600多个行政村广泛开展,为保证巡映活动的顺利进行,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第一时间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加快完成该片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版的版权落实、译制母版和发行版的制作,并开启影片加急传输通道,通过卫星为院线传输影片,受理院线提交的订单,确保院线及时授权,尽早让新疆自治区的农牧民观众看到这部译制成该民族语言的电影。

 

全面改善观影质量推动“看到”向“看好”过渡

2017年,活跃在农村电影服务平台上的放映队达46428支,已完全实现对全国64万个行政村、6.2亿农民放映全覆盖。

2017年共有266条院线参与订购,其中8条院线订购影片超千部,其中浙江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订购影片部数最多为1773部。多条院线在影片订购方面加大力气,使得观众“看好”电影愿望得到实现。

院线在订购上下功夫,在影片订购和放映上,充分利用城乡影院的放映周期差,合理调控档期节目供应,开展“多次少量”的订购,增加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度和机动性,确保农民能够看到中心提供的最新热片、大片。我们综合了院线的订购部数、场次、故事片的订购比例以及单部影片订购场次,挑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院线。(表十一)

由于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资金不再单独列支,而是将农村电影放映由设立专项资金账户改为纳入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整体资金账户,把看电影与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打包为一个资金科目,并赋予市、县财政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一般项目补助资金”的自主权,2017年上半年一些省市订购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及时进行针对性走访并积极宣传政策,通过和农村院线及各省广电局共同努力,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改革创新”的原则,努力将挑战转变为机遇,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保障场次补贴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夯实了电影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基础。

1、标准化放映助推观影人次大幅增加

电影放映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只有提高农村电影放映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电影放映质量,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实行标准化放映,是把观众留在银幕前的重要环节,各地也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013年以来,从提升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满足群众观影需求的角度出发,山东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创立推出了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对公益电影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从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管理服务站、放映人员、放映设备、放映节目、映前宣传、现场操作等七个方面做出细致规定,为公益电影放映提供了可行的量化标准,大大改善了放映服务质量,推动观众人次实现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目前,标准化放映走向全国推广,给全国的农村公益电影工作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2、探索农村室内放映场所和乡镇影院建设

近年来,农村电影固定放映场所建设从探索到实施,已取得了一定进步。

北京、上海已基本实现室内放映,北京市目前共建设乡镇商业影院39家,开设二级市场影院40余家,在社区、中心村开设歌华数字电视影院样板间12家,在门头沟试行2K电影乡村流动放映,在通州区试点7套农村智能影院点播系统市场化运行,为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化改革摸索了经验。

浙江农村“中心地区室内放映为主,边远地区露天放映为辅”服务框架初步成型,四川、福建、宁夏等地改造镇级影剧院或自筹资金在有条件的乡(镇)、行政村、中心村、文化大院建立农村电影室内固定放映点,满足了当地农牧民在农闲时节也能看上电影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电影放映服务质量。

但是农村群众观影条件简陋、观影体验差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要加快在有条件的农村、乡镇地区推进电影放映流动转固定、室外转室内,促进农村放映升级。

2017年9月,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对湖北、浙江两地的固定影院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从调研的结果看,各地在发展室内固定放映上路径不同、形态不同,发展程度也是各有差异,总体上是依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室内固定放映。

比如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安吉县村级影院就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依托村级经济支持,安吉建立了一套硬件设施齐备、管理制度完善的现代农村影院营运模式,截至2017年年底,安吉已建成农村影院50家,其中包含集镇多厅影院两家;还有义乌,义乌新农村院线在社会力量办公益电影方面走在了前列,两家进入商业化运作的乡镇影院既适应了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又及时填补了新型城镇公共文化服务空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资本贫血、资源匮乏的状况。

义乌乡镇影院以公益放映为主,公益和有偿放映并行开展。公益放映由政府补助,每周播放一场,有偿放映票价以8元一张起步,百姓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过去是单一、单向的电影放映,现在已经实现了多样化、菜单化、双向化、品质化的服务。

中部大省湖北则是以政府为主导,出资扶持、鼓励各地建立乡镇影院,这方面公安县南平镇“湖北乡村智能综合影院”做出了示范。这家影院作为湖北第一家乡村智能综合影院,与当地农民购买化肥种子的超市深度融合,实现了室内固定放映多种场景的迭加,将电影服务同基层党建、市场接待以及群众点播等多种需求对接,最大程度发挥了室内固定放映的作用。

各乡镇在发展室内固定放映上不同路径、不同形态、发展模式的情况与经验,引导各地依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室内固定放映。


3、拓展电影公共服务范围探索市场化运作

近年来,公益电影放映从农村逐步向工厂、社区、学校扩展,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工地、市民休闲广场也开展了放映活动,公益放映逐步走进军营、寺庙、养老院等更多场所。

电影行政部门每年定期为全国青少年推荐国产优秀故事影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各地积极做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工作,每学期为中小学生至少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除了积极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外,各地还积极寻找公益与市场最佳结合点,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商业化运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统筹制定实施标准,明确电影公共服务保障底线,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保障场次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努力促进电影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现阶段农村电影发展既不能单纯靠政府大包大揽,也不能单纯靠市场自由发育,需要政府在培育市场和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购买方式,企业在市场运作和发行放映中的主体作用和经营方式,对于推动农村电影的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4.6万个放映队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参与订片的数字电影院线有266条,放映队46428支,卫星数字接收站219个,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电影数字放映新格局。2017年放映队订购数据详见(表十二)(表十三)。


按照区域划分,东部包含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共有20444支放映队,中部地区包含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市共有11096支放映队,西部地区包含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共有14888支。这些放映队已完全实现对全国64万个行政村、6.2亿农民放映全覆盖。


 

积极开展“小康中国·富美乡村”主题聚焦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惠民工程,必须保证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积极配合总局电影局开展各项主题放映活动。

在总局电影局的指导下,目前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期“小康中国·富美乡村”主题聚焦活动。从第八届宁波农民电影节助力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的142部银幕佳作,到“百年小康路·长征再启程”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10部史诗大片,再到“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60部精品巨制,主题聚焦活动都充分利用农村电影阵地,将党和国家的价值主张和文化引领融入农村电影放映,以电影的方式更好地服务“三农”,拓展电影扶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独特作用。

主题聚焦活动作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像“百年小康路·长征再启程”、“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主题活动,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参与了活动影片的订购,参与订购的农村院线也超过260条,两次活动70部影片合计订购超200万场。(表十四)主题放映活动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农村电影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了电影公共服务范围。电影数字中心还专门为“小康中国·富美乡村”主题聚焦活动制作了八期专题进行推荐。(表十五)主题聚焦活动的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1、主题放映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以“小康中国·富美乡村”等主题聚焦活动为引擎,有效地激发了农村电影市场活力。主题聚焦活动,每半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织策划,形成一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放映单元,盘活了长期分散闲置的各种电影资源,推进“三性统一”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推动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民分享中国电影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形成合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方力量广泛开展主题聚焦活动。在总局电影局的大力支持下,“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主题聚焦活动均得到了全国各地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主管部门及农村院线的积极响应。《湄公河行动》《铁道飞虎》《我的战争》等推荐影片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活动观影累计达13亿人次,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创造了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


3、精准放映一切以农民为中心

以农民为中心是中心开展主题聚焦放映活动的出发点。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从组织实施活动开始,就将良好的观赏体验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并严格落实到前期设计、中期督导和后期检查当中。前期利用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来扩大活动宣传推广,提高农民的观影预期;中期充分发挥卫星传输的快捷优势,及时对接农民的观影需求;后期依靠回传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准确把脉农民的观影喜好,为2018年的节目精准投放提供依据。

下一步将在总结主题聚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小康中国富美乡村”主题聚焦活动为引擎,创新活动方式,激发农村电影市场活力,精心组织策划,形成一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放映单元;盘活长期分散闲置的各种电影资源,实现农村电影放映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意识,“树三讲,去三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推动农村电影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总书记所说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完善数字电影服务平台为农村电影保驾护航


十八大以来,活跃在农村电影服务平台上的放映队达46428支,自开展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以来累计订购场次达到8548万2422场,已完全实现对全国64万个行政村、6.2亿农民放映全覆盖。平均每年订购放映超九百万场,年年超额完成中央提出的“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任务要求。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始终坚持“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十六字方针,按照“经营活跃、运营顺畅、管理规范、农民满意”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让农民观众满意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保障农民观众看到、看好电影,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移动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农村电影放映新模式的新需求,现有农村电影节目交易平台的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首先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农村电影交易服务与管理平台“直通车”,把电影节目送到放映员家门口,创新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机制。

第二要将农村影片数据回传系统、农村影片交易结算平台,同电影节目交易与服务平台融合,打造“互联网+”,把农村电影节目选片订购、交易授权、推送放映、管理服务融为一体,实现更好的供片服务体验。

第三要发挥服务平台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农村电影市场监管。从2009年上海、广东、西藏、北京、河北等地分别发布使用农村电影放映数据回传系统的管理办法以来,通过对违规放映设备暂停订购的方式,大大加强了对农村放映服务的监管力度。

2018年要加大各地经验的推广,积极开展国家流动放映技术监管平台与各地监控平台的对接,共同形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智能管理和全网监控,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农村电影放映场次数据。也希望各地政府部门能够从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实施文化扶贫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各级电影主管部门也应积极争取,主动做好各项制度的落地与反馈,真正担负起行业主管的职责。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将开启新征程、开创新局面,继续推动技术平台发展,摸准农民需求,抓牢发力源头,以农民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电影产业业态,满足百姓精神需求,增强群众幸福感,助力精准扶贫。积极开展“小康中国富美乡村”主题放映等一系列活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引导农村电影市场需求,适应农村电影市场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注农民的基本文化服务,打通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