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观察

饶曙光 :《流浪地球》与 "共同体美学"

发布时间:2019-03-12  作者:饶曙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浏览次数:3270832
分享

用时12天12小时30分钟,《流浪地球》反超《红海行动》登上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位。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2月18日上午9点,《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经达到38.5亿元。与此同时,《流浪地球》在北美电影市场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上映11天获382万美元票房,登顶中国电影北美票房榜,刷新近5年中国电影TOP5排名。

微信图片_20190221093352.jpg

在很多西方媒体和观众看来,《流浪地球》呈现出了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与想象力”。或许,带着地球流浪是中国人的“神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农耕文明”的印记,但却又超越了农耕文明的思维。事实上,《流浪地球》不仅有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和想象力,也有差异化的审美追求与审美表达,包括大量的红色、中国人独有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以及“工装”等等,并且于导演而言是自觉的。从感性、情感的层面来看,《流浪地球》通过父子情、兄妹情、战友情最大程度地与观众建立起了最广泛、最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形成了共情,形成了情感共同体。据观众的本能反应,有两处地方让观众潸然泪下:一处是刚子和姥爷的牺牲;一处是吴京开动空间站撞向木星的牺牲。

微信图片_20190221093250.jpg

《流浪地球》的人设关系及其情感表达,最大层面与观众尤其是本土观众建立起了内在的情感张力并且形成了良性互动,最终建立起了“共同体美学”。正因为有了这些东西,科幻电影才不是冷冰冰的机械、电影工业、视听特效视听奇观,而是有了温暖、温情、温度,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有了勇气,有了希望,有了目标。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但每个人都可以克服自己的软弱恐惧追随英雄。更重要的是,在面对世界性的巨大灾难时,人类需要空前的大团结、大格局、大想象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唯有如此才可能拯救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流浪地球》从人类大灾难情境入手,运用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科技视听手段,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并且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华美学风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人类话语体系建构需要有人类立场、人类胸怀、人类抱负,但也要有效注入更多的中国话语、中国表达,实现人类价值的中国表达,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主动权。

所谓硬科幻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人的期盼,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人的“隐痛”。中国为什么难以拍摄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首先,还是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个人生活境遇、体验分不开。那个时候我们还在竭尽全力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的想象力难以一下子就从“生活层面”跨越上升到“人类层面”“宇宙层面”。其次,中华文化是深深植根于农业、农耕文明,基因也好,无意识也罢,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农业、农耕文明的烙印。然而,农业、农耕文明只能产生魔幻电影而不能滋长科幻电影。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创业与社会进步,整体性的社会形态早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农耕文明、文化跨越到了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信息文明,因此我们终于诞生了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文学,并且得到了国际科幻文学界的专业认可和推崇。但是,科幻小说并不能自动生成、转化为科幻电影,之前《三体》项目的仓促上马及其“不知所终”真的让我们很纠结、很揪心。

可以说,《流浪地球》能够有今天,是文明转型、科幻想象力、电影工业体系及其技术水平、能力“综合实力、综合国力”合力形成的一个结果。毫无疑问,《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胜利,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胜利。包括科幻电影在内的电影,永远也都不止是技术、不止是高科技、不止是视听奇观,而必须有好的故事、饱满的人物、温暖的情怀、幽默的语言,尤其是能够与观众建立起对话沟通互动交流的渠道并且最终形成“共同体美学”。

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化推进、布局、完善出现了加速度的态势,各种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条件及其保障有效提升,可以与好莱坞正面抗衡也就是打“阵地战”的“重工业电影”作品开始不断涌现。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工业化标准、工业化流程仍然处于建构过程中,升级换代的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与好莱坞电影大创意与工业化生产无缝对接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万万不可盲目乐观,自我膨胀。客观地说,《流浪地球》并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电影,或许,真正从建设性意义来说,认真分析、指出影片的某些不足更重要,更有利于中国科幻电影的质量提升、品质保证、可持续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