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建军大业》研讨获专家盛赞 开辟“主旋律+类型片”的创作道路

发布时间:2017-07-26  来源:中国电影报  浏览次数:4946472
分享

7月25日,青春热血战争巨制《建军大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多位电影界的专家、学者就该片艺术成就与创作特点,以及在网媒时代如何被大众所接受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会议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主持。

孙向辉

与会专家认为,电影《建军大业》宏观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史,聚焦了那段热血激昂的革命年代,人物形象丰满,战争场面宏大,主创人员凭借严谨苛刻的创作态度,携手再现了那段峥嵘革命岁月。

专家表示,《建军大业》延续了前两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鸿篇巨制、磅礴大气的风格,并用演员中的“新鲜血液”去贴近那些历史人物青年时代的风采,展现出“正能量、正青春”的整体气质,“在电影产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这些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部画眼睛写灵魂的作品

张颐武

电影《建军大业》抓住了历史的关键节点,描写了革命时代的牺牲、痛苦、浪漫、成功,从1927年革命失败开始,写到南昌起义,把人民军队在极端困难下崛起的过程展现给观众。

这是一部关于上个世纪年轻人的史诗故事,表现出了“青春中国”的特质。年轻人在那个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现在都在说90后、00后,但在将近100年前,当时的年轻人做的已经是惊心动魄、拯救国家的事情,他们是热血的一代。

影片特意标出了主人公的年龄,当时是这群年轻人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影片表现出年轻人在那个时代的特殊意义,运用当下的年轻演员来饰演当年那群年轻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拉近了与现在年轻观众的距离。

再者,影片为表现革命历史提供了新的经验。从情感方面来说,这是一部情感上很强的作品,是一部画眼睛写灵魂的作品。

从场面来看,导演刘伟强采用了比较夸张的手法,用大强度的爆炸、大场面烘托了气氛,在表现了历史的真实。影片对于当下年轻人也有教育意义,让历史告诉未来,告诉他们如何从历史中获得激情,获得力量,如何获取中华民族的青春激情。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还原历史背后的真实背景

贾磊磊

影片忠实历史,对历史产生的背景给了一个合理的逻辑性。

《建军大业》塑造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两个人物,在那样的时代,有一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站在了历史的最前线。这些人没有操控时局的经验,就是凭借着一腔热血,从亲身经历中悟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洗清中华民族的耻辱,为中国人获得平等、自由而战。

看片前,我很好奇刘伟强在电影语汇上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经验,他的视觉经验很丰富,对视觉的表达很有意思。

有这样一组镜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蒋介石,4个镜头没有对白,但却准确表达了4个人的境遇与思考。影像的背后一定有隐喻,面对血雨腥风的战场,没有人能够掌握历史的航船,即便站在历史的前端,也无法把控一个民族的未来。刘伟强在视觉表达上给人非常深刻的感触。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快节奏的杀伐决断,会让很多人都喜欢

陈旭光

“三部曲”不仅标志着新主流电影大片的新高度,对开拓电影市场亦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建军大业》在文化上越来越开放,不仅正确地呈现历史,而且在文化包容上,《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是由内地导演操盘,这次则邀请香港导演拍摄,由内地和香港合拍主旋律电影,也是两地电影文化的一种交融。内地与香港电影人强强联手,拍摄出了兼具导向性与商业性的电影。

影片采用了宏观全景的历史构象,不只是聚集一城一地,而是宏观展现了南昌起义之前的各方博弈,南昌起义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之后还有大量篇幅笔墨;二是,该片信息密度很大,对军史有补遗补缺的作用;三是影片呈现的历史观很宏大,对历史人物没有明显褒贬,对国民党的选择比较尊重,对国共两党价值观的选择也给予了高度的宽容。

影片呈现出来的年轻化,不仅仅是出于商业化的考量。整部电影的画面风格是超越历史真实的,在叙事节奏、细节上的拿捏,都具有年轻化的特性。开头非常精彩,对于战争片,过多的炮声隆隆,不一定都好,但快节奏的杀伐决断,会让很多人都喜欢。

  高小立(《文艺报》副主编)

用细节让观众近距离了解伟人

高小立

本片把故事讲清楚了,并且是用镜头语言把故事讲清楚了,这一点很难得。影片同时具有真实的战争场面,前后勾连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强大的明星阵容,有了这些特质,观众自然被带入故事的叙述。

其次,影片尊重史实,牢牢抓住了叙事主线。在刻画领袖的情感时非常细腻,用细节让观众近距离了解伟人,比如毛泽东与妻儿告别时的恋恋不舍。影片故事流畅,人物丰满,逻辑合理,也体现了剧本的文学性。

与同类题材相比,《建军大业》突出表现了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核心,战争戏下了很大功夫,全片情感非常饱满,加上大制作,契合了战争片的观影需要。另外影片也给了青年演员成长的机会。

  李舫(《人民日报》海外版副主编)

  重建了家国情怀的叙事传统

李舫

从《建国大业》到《建军大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家国情怀在“建国三部曲”中都得到了展现,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国一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呈现方式。

传统上的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有家国传统,尽管有学派的中断,但是没有文明的中断。《建军大业》可以说重建了我们家国情怀的叙事传统。

自南昌起义开始,影片用两年的时间跨度,展示了人民军队90年的历史,从美学角度呈现史诗级的叙事。

看过《建国大业》之后,我90后的孩子跟我说,一个国家如果继续前进,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历史,不管对个人而言、对民族而言,清晰的东西和阴暗的东西应该有界限存在,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应该遗忘、什么应该铭记。

一个不到20岁孩子看过影片感触很深,我认为,这就是《建军大业》的成功。

  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将过去的历史语言“再译”

吴冠平

影片从军事战争的角度来展现历史。《建军大业》把过去熟悉的历史语言、政治语言进行了重新整理分类,基于当前大的商业语境进行了“再译”。与其说这是“建军”的历史,不如说是“建军”的故事。

首先是人物,这种题材很容易标签化,《建军大业》用了俊朗的年轻演员诠释革命者与反革命者,这是整体化的策略。人物不是按照既定的历史地位,而是按照色彩类型来定位的。

二是在情节上的改进。好莱坞有这样一条法则,情节是事件线索,故事是情感线索。我们以往的作品习惯于按照历史事件线索来叙事,但《建军大业》从情感线索来看,依然是打通的。

索亚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为年轻偶像明星正名

索亚斌

“建国三部曲”放在一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叙事相对比较碎片化,《建军大业》的叙事完整性最强。

原来看《建国大业》时就有观众边看边说,“李连杰哪去了”。观众在通过辨别明星、识别其饰演的角色,来获得一种观影快感。很多人说这样的经验不可复制,但如果对中国式观影逻辑有所了解,就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创作方式。

《建军大业》为年轻偶像明星正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鲜肉”的走红其实是中国电影产业“倒逼”的结果。

近三年来,这些年轻人迅速成名,其实是被年轻观众的认同“逼出来的”。这是影片不经意达成的外在作用,却和电影青春热血有了内在联系。

故事最后的走向没有遵循价值观念的东西,而是走向了感情逻辑和道德逻辑。从《拯救大兵瑞恩》开始,电影很少再评判一个战争,而更多地从个体角度进行描写。

《建军大业》的最高潮是三河坝战役,用一个仪式化的方式来 “摘下国民党帽徽”,这是感情逻辑的表达。

詹庆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

运用年轻演员,带来崭新观感

詹庆生

“建国三部曲”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发展方向的确认。在《建军大业》里,南昌起义开始前的一段戏,带有非常明显的香港类型片的痕迹,包括战争戏里慢镜头的运用,是一种把英雄主义推向极致化的方式,融入了导演刘伟强个人的风格。

在此前的革命题材作品中,很少运用年轻演员,《建军大业》提供了崭新的视觉,也提醒当下的观众,这些伟人在年轻时就在做改变历史的事情,这是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突破。

作为一部历史史诗电影,《建军大业》开篇的CG制作还应更具备历史的厚重感,结尾“大会师”部分给我们的回味稍感不足。

胡建礼(《影视风向标》创办人及主编)

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提供经验

 胡建礼

“建国三部曲”中,《建军大业》的叙事更加完整,打破了前两部碎片化叙事的方式。《建军大业》中,从反革命政变到南昌起义,再到秋收起义、朱毛会师,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叙事线,脉络清晰,节奏紧凑。

不管从人物还是事件的角度看,我们都不能把《建军大业》看成一部历史纪录片,片中口号化的表达已经非常少了,观赏性和故事性俱佳。在人物刻画上,对朱德、贺龙、粟裕等人的刻画,追求神似,符合他们当时的性格特色。

而片中的两场战役中,三河坝战役的展现非常精彩,3000人阻击3万人的进攻,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两年,很多主旋律电影都进行了商业化的探索与努力,这也是我们吸取了好莱坞电影经验之后的尝试。《建军大业》延续了这样的模式。

图宾根木匠(著名影评人)

节奏快,“无尿点”

图宾根木匠

《建军大业》用当下年轻人的英雄情结,把观众带到了历史情境中,这是典型商业类型片的手法。

影片充分利用“小鲜肉”的优势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度,同时并没有伤害到电影本身和角色本身。众所周知,演员是为角色服务的,本片也是按照角色来要求选择演员的。

同时,《建军大业》是一部完整的商业类型片,这部电影有一个完整的叙事线索,非常符合商业片的故事构建原则,没有散乱之感,人物对白、镜头剪辑,整体节奏很快,很少有缓慢的镜头,做到了“全程无尿点”。

刘伟强导演最擅长的是黑帮片,从《建军大业》的创作手法中,可以看到一些经典黑帮片的桥段,这些片段拉近了历史与观众的距离。

周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结构工整,详略得当

 周夏

近一段时间正在写一篇关于青春片的稿子,通过观看《建军大业》,我也获得了一些启发。主旋律电影通过商业化的手法不断进行突破,那么传统青春片也应该通过创新的方式,打开目前尴尬的局面。

说到青春片,《建军大业》和青春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说乱世出英雄,当我们还在读书的时候,历史上的同龄人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英雄,对于看惯了小情小爱青春片的观众来说,是强劲的主流价值观的输入。

从叙事结构说,如此多的人物,叙事难度非常高,但该片还是摒弃了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工整,文戏武戏分配详略得当,相得益彰。

  陈刚(中国农业大学电影学博士)

  强叙事带来观影冲击力

陈刚

《建军大业》有很多战争场面带给观众冲击力,这就是所谓的强叙事,这是迎合当下观众观影方式的做法,也是主旋律类型化的体现。

实际上,十年样板戏就是非常类型化的电影,但当下的类型意识,包括《智取威虎山》、《建军大业》等作品,可以说是香港导演“北上”所带来的。尤其是《建军大业》中既有领导人的运筹帷幄,也有小人物的故事细节,带给观众很好的观影体验。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

《建军大业》是“国家电影”的开端

沙丹

主旋律电影近两年涌现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作品,这是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抒写。我在2011年写了一篇关于“国家电影”的文章,此类型作品的模式是国家投入、国家承制,并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

在电影产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发展是与产业化并行的,“国家电影”的形式一定是存在的。我认为,《建军大业》只是“国家电影”的开端,未来这样的电影还会不断复现,也会逐渐发挥它自身魅力。

  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回到革命叙述的原点

胡谱忠

在《建军大业》里,革命叙事呈现出完整的逻辑,作品有了统一而整饬的谋篇布局,事件枝蔓与暧昧意义被排除在剧本之外,而与“建军”有关的剧情被设置为一条清晰的叙事链条。

原因、过程、结果、导向等,革命的文化逻辑蕴含在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里,其意义表述统一而明确。这不仅是剧作法的改变,更是关于革命意义的理解与阐释方式的改变。

《建军大业》实现了文化表述的重心转移,其历史观的核心表述显示出表述者的思维清晰和自信,它回到了历史教育的原点。

比如三河坝战役,是影片中着墨浓重的关键段落,在建军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探索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到农村、军事上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再经过“赣南三整”,为党和中国革命保存、培养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此次战役中,朱德领导的三千将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而浴血奋战,牺牲惨烈。不料,被掩护的主力部队在南下过程中遭遇敌军围堵,也损失惨重。

但三河坝浴血战斗的价值丝毫没有被怀疑,影片通过这一战斗对牺牲价值进行了阐释和提炼,从而对将士们的牺牲意义进行了升华。

这种叙述基调与以往主流电影中那种以人性的名义对革命战争中的牺牲进行清算的叙述基调大异其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