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国宝级影人齐聚首,老中青读者共怀旧

发布时间:2017-02-27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801747
分享

    2015年9月18日晚,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大众电影杂志社和吉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万达电影文化传媒和吉林圣鑫文化传媒联合承办的“大众电影•百花之夜——向中国电影人致敬典礼”在北国江城吉林圆满落下帷幕。作为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重要的主体活动之一,典礼邀请到祝希娟、张良、牛犇、王铁成、斯琴高娃、 吕丽萍、王馥荔、卢奇、阎青妤、吴军、邓家佳等老中青三代百花奖获奖演员共襄盛举。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雪健、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康健民也莅临典礼。


    在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大众电影》杂志创刊65周年之际,《大众电影》携手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表演艺术家,与《大众电影》广大读者及电影爱好者一同回顾梳理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展望中国电影的美好未来、向每一位为中国电影事业薪火相传做出贡献的电影人致敬!

三代百花帝后首相聚
    自1962年《大众电影》编辑部在中国影协的指导下创办大众电影百花奖以来,该奖项已成功举办32届,共有100位电影演员获得这一最具群众基础的殊荣。而本次“大众电影•百花之夜——向中国电影人致敬典礼”实现了老中青三代百花奖得主的首次大相聚,也体现了电影人代代传承的光荣与梦想。
   由邓康延填词制作、何沐阳作曲演唱的《暗夜一束光》拉开了本次“百花之夜——向中国电影人致敬”的序幕,歌曲将中国电影人的热望与信仰娓娓道来,熟悉的光影带领观众重新回到中国电影艺术的长河中,捡拾那些记忆中最珍贵的点滴。就如歌曲中唱到的:“每个人命运的蒙太奇,藏着一束光。黑暗的地方可以最亮,最亮的地方看见天堂。”这也是中国几代电影人的希冀与梦想,正是他们不倦的追求、无悔的付出,才塑造了这道可以让历史流动的光。
   “百花之夜”典礼共分为“百花记忆”、“百花鉴证”、“百花怒放”、“百花家园”四个篇章。其中“百花记忆”篇章,回顾了《大众电影》杂志创刊及“百花奖”诞生的历史瞬间,追溯五六十年代“永生难忘的17年”电影记忆,展现了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情怀风骨。当祝希娟、张良、牛犇、王铁成等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国宝级电影人登上舞台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几位老艺术家均已过古稀之年,这次能够在百花之夜的舞台上重聚,令他们感慨良多,欢聚的喜悦勾起了往昔他们共同为中国电影事业奋斗时的美好回忆。牛犇就在现场分享了他第一次见到祝希娟时的情形,当年牛犇作为主要演员跟随谢晋导演去上海戏剧学院挑选《红色娘子军》的女主角,老远就看到一个女孩子在跟班里的男同学吵架,她火辣辣的眼神和率真的个性,让他们印象深刻,这位女学生正是祝希娟,他们也因此挖掘了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第一届影后。而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获得者张良,带来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当年颁奖礼结束后,周总理亲自来看望大家,并鼓励年轻一辈的电影人要为新中国多出好作品。张良回忆道,他当时非常想拥抱一下周总理,但是内心太过紧张,没能完成这个愿望。今天在舞台上,他与一生都在电影中塑造周总理形象的王铁成相遇,内心非常激动。话音未落,张良深深地给了王铁成一个拥抱,这两位为电影孜孜以求一生的老人的拥抱令现场掌声雷动,甚至有观众为此流下激动的热泪。


     而“百花鉴证”篇章则呈现七八十年代“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再生与辉煌。以斯琴高娃、李雪健、吕丽萍、王馥荔、卢奇、阎青妤为代表的中生代电影人塑造了虎妞、焦裕禄、邓小平、二林嫂子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电影角色,他们不仅是中国电影从浴火重生到蓬勃发展的创造者和鉴证者,也承载着中国观众最广泛最深厚的电影烙印。开篇讲述者斯琴高娃一登场就受到吉林当地观众的热情欢迎,斯琴高娃因拍摄《归心似箭》而与吉林结缘,对这篇黑土地满怀深情。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斩获第十四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当年捧起奖杯时他谦虚地说:“所有的苦和累都被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被一个傻小子得了。”而二十五年后,已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李雪健依然为电影创作的过程感到无比幸福。当主持人问起参加百花之夜典礼的感受时,斯琴高娃说自己怀有一种难言的感情,“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和王馥荔都是《大众电影》的同龄人”;李雪健表示最开心的是看到台下那么多电影届的老前辈,“他们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吕丽萍则认为百花奖、百花之夜与其他电影奖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独有的亲切感,“更有温度、更有气息”。
    在聚焦百花争妍的新世纪电影、阐述百花奖转型历史的“百花怒放”篇章中, 优秀青年演员吴军的讲述既幽默又真挚。曾为扮演张思德一个月减掉二十七斤肉的他打趣说“现在你看到的就是减肥前的我”,逗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当展望起中国电影的美好未来时,他又动情地说“毛主席讲过‘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这句话到现在仍适用,我们电影演员,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而另一位新生代演员邓家佳正是典礼主持人赵宁宇的学生,她觉得来到百花之夜好像又回到了大学的课堂,希望像在场的各位前辈学习,拍出更多能“长留观众心中”的好作品。
65年的共同记忆与集体怀旧
    创刊于1950年、曾以单期940余万册发行量创下中国乃至世界期刊发行最高纪录的《大众电影》杂志在2015年迎来了自己65岁的生日。65年来《大众电影》一直关照并陪伴中国电影发展与成长,积极践行一本专业电影刊物的行业责任,成为电影爱好者们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窗口,积累起一代又一代体量庞大的读者群。
    而由《大众电影》创立、观众评选的大众电影百花奖,甚至电影事业本身正是以广大电影观众为人脉根基和精神家园。《大众电影》65年来代代相承的忠实读者无疑是中国电影观众最有力的代表之一。“百花之夜”典礼的终章“百花家园”便是以“向《大众电影》忠实读者为代表的广大电影观众致敬”为主题。


   《大众电影》通过此前发起的“寻找老读者”活动,找到了一大批热爱电影、伴随《大众电影》杂志成长的忠实读者。他们当中有来自延安老区的父子放映员,在走乡串户放映电影的路上向农村影迷朋友推荐《大众电影》杂志;也有来自“业余电影世家”的上海老读者,讲述他与祝希娟、斯琴高娃的渊源;还有从北京赶来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现场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大众电影》的忠实读者变身撰稿人。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乡土田园到繁华都市,从朴素农民到电影专家,《大众电影》的老读者跨越了各个年龄地域和文化阶层,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回归于大众。读者代表的现场分享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更引发在场各年龄层观众对《大众电影》65年点滴成长的共同追忆与集体怀旧。
    为回馈读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支持与厚爱,杂志社社长翟建农及总编辑辛家宝代表《大众电影》向到场老读者赠送极具纪念意义的致敬礼物——《大众电影》杂志终身免费阅读权益。而老读者孙文学先生则将自己创作的画作《松花江放船歌》赠予《大众电影》及百花之夜,在场来宾都感受到了江城影迷的热情和淳朴。

致敬110载光影华诞
    2015年是中国电影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年,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在辉煌发展中迎来110周年华诞。在这一中国电影史的重要历史时刻与《大众电影》创刊65周年纪念紧密相连的历史契机之下,大众电影杂志社在中国影协的指导下倾全社之力,历时半年,重磅打造“大众电影•百花之夜——向中国电影人致敬典礼”,试图梳理中国电影百余年发展脉络,力求在回溯中寻找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实践《大众电影》的行业责任。正如《大众电影》杂志社副社长、北京万达电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函霏在致辞中说:“我们希冀通过极具仪式感的活动形式向每一位为中国电影事业薪火相传做出贡献的电影人致敬,激发更多观众及读者关注并热爱中国电影,为支持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积蓄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既是大众电影百花奖诞生53年来的一次创举,更是《大众电影》杂志为中国电影发展持续凝聚力量的见证。”
     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每位获奖演员都是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的探索者和贡献者。“百花之夜”邀请历届获奖演员首度共聚,向他们致以最接地气、最有温度的崇高荣誉,搭建起电影爱好者与国宝级电影人的沟通桥梁,这本身就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珍贵的历史瞬间,也必将触碰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共同记忆,成为跨代际的电影怀旧合家欢。
    本次典礼受到电影爱好者的广泛欢迎。到场的吉林观众纷纷表示“大众电影•百花之夜——向中国电影人致敬典礼”是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最精彩的活动。典礼当晚,可容纳15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现场观众用掌声和欢笑向为110年电影历程作出贡献的杰出影人及关照并陪伴中国电影成长的《大众电影》杂志致以感谢和敬意。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一直积极探索与每个时代相适应的陪伴读者的方式。“大众电影•百花之夜——向中国电影人致敬典礼”将普通影迷可望不可及的电影、电影人带到每个观众眼前,给予许多电影爱好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使得这本颇具历史感的刊物在新时代更加形象鲜明。经由万达电影文化传媒运营的《大众电影》杂志已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它将不再是一本仅供阅读平面的纸刊,而将以鲜活的、立体的形象面对受众和市场,将以更多元的方式参与和见证中国电影事业下一个百年的发展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