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观影人次要至少相当于50年登长城的外国人总和
从《红高粱》到《长城》,张艺谋近30年间性格似乎没怎么变,在镁光灯前还是寡言少语,到了采访间才稍显自在。他对影片之外的事情并不多谈,甚至对其女儿正在上映的处女作《28岁未成年》也只字不提。但说起《长城》时的滔滔不绝,让记者都有些惊讶,“这是那个在电影学院走路都不抬头的张艺谋吗”?
电影《长城》最开始的想法来源于传奇影业老板托马斯·塔尔,“他来长城和故宫参观后就希望能够利用东方元素拍摄出一个传奇故事,然后就找了《谍影重重》的编剧来写,剧本就写了7年。” 张艺谋说。也可能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可能是希望能有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导演参与这个项目,有人向传奇影业推荐了张艺谋,“跟他们说是2008年奥运会的导演,他们当时就说那没问题。”
张艺谋介入时,项目已处在筹备阶段,剧本收尾,但对文化传递和场景有高要求的张艺谋提出了“熊、虎、鹿、鹤、鹰”配合五色禁军的理念,又极力向美方推销饕餮的概念,“我发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

《长城》里暗含着中国的文化和精神,能在传递中国的形象和价值观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张艺谋认为,“《长城》会利用好莱坞的全球发行网络在100多个国家同步放映,半年最少是1亿人次观看,这是50年长城游览人次总和,在影响力的传播上会影响深远。”也正是因为这样,张艺谋在影片的内容上极度追求古代中国的特色,他把故事发生的时间选择在宋代,因为“宋代讲究家国情怀,并且当时火药也没传到欧洲,我们处在技术领先的位置”。张艺谋在采访中还强调,“看了全片你就能发现,《长城》的核心是纯中国故事。”
我自己的想法是,借《长城》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电影报》:《长城》耗了您三年的时间,而作为一部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电影,导演的权力也是无法与国内大片相比的,当初为什么会接下《长城》?
张艺谋:我接之前就知道,这个戏要弄三年,我接这个戏有自己的想法,想借这个全球大片的渠道,来传递中国形象、价值观和文化,让中国故事走出去。
当然我们这种电影有它的规律,故事要简明扼要,主题通俗易懂,节奏鲜明,视觉突出。但是我就想,除了这些,好还能做什么?那就是中国文化。
我觉得,我们长期以来想要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但一直停留在空说上,没有实际动作。我们手段很少,像在电影节斩金夺银这样的事我们30年前就做到了,但文艺片的受众是有限的,而《长城》这种一年有几亿人看的大电影,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电影报》:据说您接《长城》的时候,项目已经有了剧本和故事,也就是说,《长城》的故事是美国人写的?
张艺谋:在长城上打饕餮的故事最早是传奇影业老板托马斯·塔尔想出来的,他是个怪兽迷。托马斯到中国旅游,去了长城,他冒出一个想法,可以在长城上打怪兽呀!回美国之后,托马斯就找了好几批编剧写这个故事,大概用了7年时间,最后一批是《谍影重重》的编剧,到我接手的时候,《长城》的故事基本成型,我又花了一年时间打磨。
《长城》故事的核心“纯中国”
《中国电影报》:跟原剧本相比,您做了哪些改动?
张艺谋:比如根据“五禽戏”设计“熊、虎、鹿、鹤、鹰”五色禁军,其实这种东西也不是我的原创,但我觉得会让电影好看,因为打怪兽有点儿魔幻色彩,稍微有点儿流行风,识别度也高。
《中国电影报》:做这样的调整,就意味着人物造型都要跟着变,据说在好莱坞拍戏,改剧本可不是导演一句话的事,这中间遇到过什么麻烦吗?
张艺谋:好莱坞工业流程很严谨,改剧本要跟公司高层沟通,他们同意才能改。一开始,我跟他们讲五禽戏,发现讲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越听越兴奋,也就是说,美国人对文化底蕴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一听你说这些东西,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这就是我说服他们的方式。具体改剧本也不是我改,高层同意之后,就把编剧叫来,前后找了好几批编剧重新写。后来,我一次次进行调整,都是从文化的角度跟他们沟通,我觉得《长城》这部电影除了市场意义,最重要的还是中美合作。

《中国电影报》:饕餮这个文化符号也是这样选出来的吗?
张艺谋:长城打饕餮这个事情是他们定好的,我觉得他们选择还挺准的。在龙之前,饕餮是中国的一个图腾。现在我们用饕餮来形容丰盛,它同时也是贪婪的化身。我跟美国人说,你们这个怪兽得有来头,我就跟他们讲了许多我国古代的传说,比如《山海经》,给他们一人一本;20元的人民币上有饕餮纹,我给他们一人发一张。他们拿着《山海经》和20块钱的人民币特别兴奋,还会拿这些去跟别人讲中国的故事,很有意思。我觉得,既然我介入了这样的一部全球上映的大电影,何不多做一些事情。
《中国电影报》:您是怎么定义《长城》的?
张艺谋:原则上,它还是一个人打饕餮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纯中国的,基本上西方元素很少。
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想跟中国有深度合作
《中国电影报》:《长城》里有大量特效,您觉着这次特效最难的点是什么?
张艺谋:最难的是让观众看的时候觉得像是实拍,如果弄得跟万花筒似的就没意思了,而我们定的这个规则,就是挑战了特效最难的领域。
《中国电影报》:为什么把《长城》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宋代?
张艺谋: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历史交错期,当时欧洲十字军的年代跟中国宋代是同一时期,第二是宋代的家国情怀很浓,我想强调这种情怀。
《中国电影报》:为什么选马特·达蒙主演?
张艺谋:首先是合适,我很喜欢他低调的生活化的表演,能力很强。他出道的时候,是作为《心灵捕手》的编剧出道,又能打,很酷,不是庸俗帅哥,很全面。当然,全球影响力也是一方面,有影响力的演员才能帮助电影走出去。我跟马特·达蒙有渊源,拍《金陵十三钗》就跟他联系过,但他当时没档期。《长城》跟他联系的时候,他跟我们说,“在公司等我”,我还以为有戏,结果他大老远赶来,当面跟我说,还是档期不合适,很遗憾。人家告诉我,如果美国人当面告诉你一件事,就说明很看中这件事。当时,我还以为跟马特·达蒙缘分至此了,没想到三个月后,马特·达蒙又传来消息说,档期又合适了。这事就跟“三顾茅庐”似的,有缘分。

《中国电影报》:有没有问过传奇影业,当初为什么会选您来执导?
张艺谋:我没问过为什么找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电影市场好,发展势头好,他们一定希望跟中国有深度合作。
《中国电影报》:《长城》有拍续集的打算吗?
张艺谋:不着急,一步一步来,你得先让人家市场对你有兴趣。我们算过一笔账,明年2月《长城》在全世界一放,100多个国家,半年之内,来看《长城》的人数最少都是1亿人次起。你想,每年来登长城的外国人人数是200多万,而这一部电影《长城》的观影人次就相当于50年登长城的外国人,这才是我的兴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