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第五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回顾

发布时间:2018-11-15  来源:BFA研究生院  浏览次数:2176069
分享

“自从电影被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被延长了三倍。”

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从爱迪生和卢米埃尔时代产生之初,便风靡整个社会。作为媒介,电影使世界之间的沟通有了崭新的样貌形式;作为艺术,电影撷取了七大类艺术各自的优点,成为了最为“综合”的艺术形式;作为商业,制片厂和电影公司共同创造了一批既具艺术水准、又不失通俗美感的人类文明遗产,

在电影飞速发展的今日,我们依然有必要沉静下来对作为影像的电影本身以及它所产生的哲学思潮进行反思和解读,这对于厘清如今的中国电影发展方向有着相当的意义。

有鉴于此,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于本月7日至8日召开第五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根据“东方美学与亚洲电影”和“重访巴赞”两个议题进行了四场讨论,并分别邀请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单万里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为学者们的主题发言进行点评。

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黄英侠教授致开幕辞。黄老师对各位青年学者到访北电参与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北京电影学院侯克明教授对各位学者的研究工作表示相当的肯定。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顺利开幕,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博士刘韦担任论坛主持。

11月7日下午一点半,议题”东方美学与亚洲电影“的第一组发言于中等放映厅开始。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陈亦水以《再造“异域”:奇幻类型电影中的美学政治与“自我东方化”的历史书写轨迹》为题,对西方文明史下的奇幻电影作了回顾,并结合传统东方美学对东方奇幻电影发出自己的探索与思考。陈亦水的发言得到了回应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琰娇的热切回应。陈琰娇就“奇幻”和“东方”为切入点,对发言作了精彩的论述和总结。

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陈威以《城市想象下“黑暗之城”的多重身份——香港九龙城寨之电影研究》为题,对电影中的地标性奇观建筑——“九龙城寨”在香港电影中的展现进行探讨,激发起在场香港影迷的兴趣。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生周强以《从“电影赋比兴”理论看卜万苍的民族电影追求》为题,借用文学理论中的“赋比兴”对中国第二代导演卜万苍的作品中的民族性和美学进行解构分析。

来自上海大学的温立红以《叙事理论下家庭伦理关系与叙事驱动力的关联----以<神秘巨星>为例》为题,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印度类型电影《神秘巨星》上,从中分析内在的叙事驱动力和其中反映出的家庭伦理关系。

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龚力以《“后人类思潮”的东方美学影像书写——由近年中国魔幻/奇幻电影中的“非人”身体说开去》为题,展现了她对类型电影中的身体建构和东方美学元素的探索及思考。

由于发言人庞盛骁正于台湾交流学习,所以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钟芝红代其以《复生的鬼魅与历史的幽灵——张作骥电影研究》为题发言,对台湾导演张作骥的作品进行回顾和研究,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幽冥”元素进行提取,并按照创作时间进行分析。

第一组发言结束后,由学术主持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刚副教授进行现场交流的主持,特邀学术嘉宾——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钟大丰教授为学者们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简短的茶歇后开始了“东方美学与亚洲电影”第二组发言。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生张强以《民族化与主体性反思:十七年时期电影理论再认识》为题,对中国电影史中极为重要的“十七年”电影时期进行回顾,并从民族性的视角出发,对“十七年”时期电影理论进行重读和再认识。张强博士的发言由北京电影学院的李九如老师进行回应。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朱昕辰以《21世纪台湾犯罪悬疑片对好莱坞黑色电影美学的在地转化与突破——以台湾电影<目击者>为例》,以“在地化”为关键词,对台湾地区收获不俗口碑的类型电影《目击者》为研究文本,细读之后将其与好莱坞黑色电影进行相比较,将研究从理论层面扩展至实践阶段。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侃以《巫风浸润下的光影幻境——巫文化呈现与新生代导演的“巫叙事”研究》为题,提出了令听众耳目一新的名词——“巫叙事”,并从中开展对于东方美学和意境的探讨。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张文琪以《“枯槁”之美与中国电影诗性表达》为题,着重分析了中国电影美学中的诗性元素,并将其与“枯槁”的意象进行横向的比较。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郝瀚以《诗性修辞、时空诗学与生态主义——东方美学语境下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与毕赣电影比较论》为题,平行分析比较了当下最具有研究性的两位亚洲导演,并从他们的作品中提出了“诗性修辞”和“时空诗学”等具有较高价值的关键结论。

来自南京大学的陶赋雯以《虚无、弥散与去政治性——新世纪日本战争文化遗产影像继承》为题,对日本电影史作了回顾,并着重探讨了其中所富含的去政治性,并分析了这对于今时今日电影研究的影响。

第二组发言的现场讨论环节依然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刚副教授组织,北京电影学院的王海洲教授对各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详细的点评。

8号上午,学者们开始了“东方美学与亚洲电影”的第三场讨论。

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尚澎以《东方建筑与中国电影的美学建构路径:空间的映射》为题,对中国电影如《邪不压正》、《影》中所展现的东方建筑景观进行搜集分析,并探讨景观作为空间的映射所反映出的观念。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后易雨潇在建筑美学层面对尚澎的发言进行回应。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谭笑晗以《<侠女>的海外传播及其东方美学本体建构》为题进行发言,对胡金铨的名作《侠女》的海外流行为背景,探讨华语电影从自我出发进行美学建构的可能性。

来自北京大学的李飞以《“想象中国”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为题,对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想象中国”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啸洋以《物象、情境与时间语式:散文电影的美学构造》为题,从散文电影的特点出发,分析其所具备的独特意味。

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屠玥以《管窥印度文化辐射下南亚电影中的叙事模式——以犯罪类型片<误杀瞒天记>、<韦尔娜>和<镜子>》为题,对来自印度、孟加拉国的南亚犯罪题材电影作了别样的分析,对于当下的华语类型电影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硕士生姜牧阳以《2000年后以色列与伊朗家庭情节剧电影叙事之比较》为题,对这两个国家所出品的家庭电影作横向比较,分析其剧作上的结构和内层驱动力。

第三组发言的现场讨论环节由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赵斌副教授组织,中国传媒大学的胡克教授对各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详细的点评。

论坛的最后一组发言以“重访巴赞”为议题,六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巴赞思想进行探索。

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徐立虹以《数字媒体时代的巴赞电影理论》为题,探讨了当下数字时代巴赞电影理论的传播和研究,立意新奇,给了学者们很大启发;北京大学博士生张弛对徐立虹的发言进行回应。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康文钟以《幻觉的真实——数字时代下重访巴赞电影理论》为题,对巴赞的“完整电影”神话进行分析和探索,他对于幻觉和真实的研究给在场听众许多启示。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谢辛以《影像、迷思与网络化:基于SIDE模型的巴赞“迷”理论新形态》为题,调用SIDE模型对巴赞的“迷”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安冬以《人的机械僵硬:论巴赞对柏格森滑稽观的呈现与延伸》为题,将“滑稽”作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巴赞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和柏格森的“绵延说”对其进行探讨。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杨歆迪以《真实的增值:声音对电影观看时的情绪影响——基于神经电影学的认知研究》为题,通过对于人的大脑皮层的神经认知的研究,来重温巴赞关于真实电影的论述,拓宽了研究的视域。

最后,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任雨田以《教育社会学视域下巴赞电影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为题,分析了巴赞在电影教育方面的影响,使在场的师生对巴赞拥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四组发言的现场讨论环节由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赵斌副教授组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单万里研究员对各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详细的点评。

11月8日下午,加拿大导演Pierre Hébert先生携论文电影《巴赞的电影》于中等放映厅进行展映,现场座无虚席,大家无不是被巴赞持久的精神魅力所吸引,前来欣赏这部别具一格的电影。

映后,单万里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的李洋教授与导演进行交流,大家就《巴赞的电影》和这部影片所采用的创作手法进行探讨。巴赞临终前曾准备拍摄一部记录短片,并与法国圣东日地区拍摄了百余张罗马式教堂的照片,但这个项目却因其去世而搁浅。在《巴赞的电影》中,叠印和建筑素描交织呈现出巴赞本初的创作观念和对于世界的认识。

今年恰逢巴赞诞辰100周年,不少观众就巴赞的电影理论与导演进行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活动进行中,单老师借用法国新浪潮代表人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一句话对当天的活动进行总结——“今日,我们依然怀念安德烈·巴赞。”

映后谈结束后,论坛来到了最高潮的时刻,由特邀嘉宾为学者们颁发论文入围奖以及金银铜奖。

最终,学者徐立虹获得第五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金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单万里研究员和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为其颁奖。

至此,第五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圆满落下帷幕。24位学者以青春昂扬的姿态,严谨审慎的态度,创新大胆的立意为我们带来了学术上的启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电影学能够在青年人的推动下继续发展,也希望青年学者能够为电影学灌输新鲜的血液。我们来年再会!

[责任编辑: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