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聚焦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陈力访谈

发布时间:2019-03-0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浏览次数:2921142
分享

陈力,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影视部创作室艺术指导,国家一级导演,创作拍摄《血战湘江》《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爱在廊桥》《海棠依旧》《古田军号》等影视作品。2017年被评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获中宣部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陈力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她互动时还专门提到了她导演的《海棠依旧》。陈力在会后接受采访表示,让她感受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基因很重视,这对于包括她在内的一大批主旋律创作人员是巨大的鼓舞。“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继续走下去,为这个时代多做事,讴歌这个时代的英雄,讴歌这个时代的真善美。”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血战湘江》,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海棠依旧》……这些“口碑”与“奖杯”齐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均出自陈力之手。

她拍摄了很多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影视作品,作品感人至深、广受称赞。因为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也因为与之相称的人品,她在2015年获得“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

她把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守,当作一种文化“乡愁”。因此,在艺术道路上,她始终坚持对文化“乡愁”的表达。

她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作一种艺术追求。因此,在艺术道路上,她一直思考,如何使体现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主旋律电影创作真正接地气、入民心。

她探索着,实践着,坚守着,期待着……

踏进伟大的新时代迎来期盼已久的“春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深耕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多年的陈力委员,倍有感受,也倍多感慨。、”

■至今我都记得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后,内心所获得的温暖与鼓舞有多大。它为我们进行艺术创作与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方向正确了,路也就顺了,优秀的作品也就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想要作品接地气、入民心,首先自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且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高质量当作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生命线。

■现在有很多电影单纯追求高票房,很多年轻人也愿意看,看得很过瘾,但看过之后,留下什么,却谁也说不清楚。我总想着为这个时代留点什么,因为我觉得是时代培养了我,让我不断地进取。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我就会骄傲,不是那种自满的骄傲,而是骄傲于我在新时代没有后退,我是与新时代同行的。

记者: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日益“热”起来,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提升,受到观众追捧。您觉得是什么造就了这一现象产生?

陈力:这肯定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密不可分,从宏观角度来说,则跟进入新时代的大环境有关。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随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华文化日益得到重视。我们这些一直坚守在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不但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春天”,更使我们充满自信地踏进了伟大的新时代。至今我都记得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后,内心所获得的温暖与鼓舞有多大。它为我们进行艺术创作与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方向正确了,路也就顺了,优秀的作品也就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记者:您多年来致力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与拍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血战湘江》《海棠依旧》等让您收获大批“粉丝”与奖项的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怀与豪情壮志。如何让这些影视作品接地气、入民心?

陈力:想要作品接地气、入民心,首先自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且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高质量当作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生命线。

我拍摄了很多表现革命文化的影视作品,比如最近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表现我党我军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电影《血战湘江》和即将公映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古田军号》。每次作品创作或拍摄过程中,我都会走进革命老区,去体验老区的生活,感受老区人民的情感,收获精神的洗礼。

像《血战湘江》,如果没有体验过,你永远不知道当时的战争现场有多惨烈。记得我为拍摄这部电影采访一位战士的后代。他说,他只要站在湘江边上就会流眼泪,只要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人,没有一个会在江边说笑。战役过后,当时的湘江水灰蒙蒙一片,那是被烈士们身上灰色的衣服所漂染。他的邻家有兄弟三个,在那场战役中全部牺牲了。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为了力求真实展现当年悲壮的湘江血战,我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了炸药、油料。没有过多依靠电脑特技,却已经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即使在和平的今天,我们依然涌现出很多这样无私奉献的人,就像将要拍的王继才烈士的电影,他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些经历与情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我都是从生活、从人民中提炼出来,并且日益尝到了甜头,那就是,不管题材多恢弘、人物多伟大,表现出来的作品都是接地气、入民心。我不会改变这个路子。

记者:除了影视作品所获得的成功外,是什么让您一直保持着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激情与动力?

陈力:爱与感动。老区人民的爱很质朴,也很深刻,让我的内心总是流淌着感动。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爱。

记得有一次我去老区长汀采访考察,偶遇一位80多岁的老人,跟她聊天、了解历史过往。我当时两手空空,为了表示感谢,送给老人一些钱,让老人家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吃。之后我就忘记了这件事。直到老人的儿子几经辗转来到拍摄现场找我。他找了我好多天。他说,他的母亲一直惦记着我,并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找到我,亲自为我送上他们家养的土鸡蛋。我当时特别感动。因为我并没做什么,或者说仅仅是表达一份孝心,却在老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还记得我导演拍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时,去一个革命老区选景,发现当地连个电影院都没有,只能露天播放。于是我们送给他们一个放映机,他们却把感动无限放大,以至于每次放电影,他们都会反复念叨地说,这是陈导演送给我们的。他们只会记得你给他们的温暖,这就是老区人民那最质朴的情感。

所以我喜欢和他们唠家常,温暖彼此。在我的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让我感动的人们。逢年过节,我经常会接到他们的电话或视频,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们想你了。他们不是说“过来”,也不是“来”,而是“回来”,就像回家一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这些体验经历,我日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老区人民的伟大,同时也对老区人民有了特别的牵挂与依恋。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际上是给我们增加阅历、感悟人生的机会。这是我从事多年影视作品创作拍摄“悟”出来的。只要有这些可爱的人在,只要有这最质朴的情感和温暖在,我就不会感到内心孤独,就不会感到艺术枯竭。

在充斥流量明星的今天,我从没想过自己要红,因为红与不红,不是人生的追求。我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一件事成一件事,以无愧于今天,无愧于时代。有人觉得我挺傻的,但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傻,反而越来越觉得我挺有智慧的。因为我找到了“活法”,找到了创作的“捷径”。这是我的艺术追求,也是拍了这么多年戏,依然充满干劲的根本原因。

现在有很多电影单纯追求高票房,很多年轻人也愿意看,看得很过瘾,但看过之后,留下什么,却谁也说不清楚。我总想着为这个时代留点什么,因为我觉得是时代培养了我,让我不断地进取。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我就会骄傲,不是那种自满的骄傲,而是骄傲于我在新时代没有后退,我是与新时代同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唯票房论的电影,真正引导不了今天青年人的奋斗精神。我唯有坚守———不仅仅是因为我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更是因为我身后有太多的力量支撑我,太多的牵挂与依恋温暖我。

深入生活越久   提炼的越是精华

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需要具体的表现方式,陈力委员选择了回归生活常态与精致的艺术表达,这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后的厚积薄发。

■作品打动人,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就像表现一个人的伟大,不是光喊口号他就伟大了,而是要用事实说话,用细节刻画。通过细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影视作品具有艺术性,就会好看。这很关键。好看意味着什么?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生活阅历、所有的智慧能力都集中在了作品表达上。

记者:在电影表达方面,有人说,您擅长把重大题材、伟大人物还原到生活常态,在生活常态中凸显人物性格,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内涵。是这样吗?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陈力:从生活细节入手来表现重大题材与伟大人物,更容易让人接受,也容易让人亲近。比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河北武安县伯延老区进行社会调查的故事。影片通过他拉着老书记的手喊“老哥哥”以求听到真心话,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暴雨冲毁白薯秧后忧心忡忡地坐在房门口等细节刻画,表现了他护民之心与爱民之情。这些细节使观众感觉到真实与亲切。

在我看来,是否有细节表达是衡量一部影视作品质量高低良莠的重要标准之一。作品打动人,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就像表现一个人的伟大,不是光喊口号他就伟大了,而是要用事实说话,用细节刻画。通过细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我创作的基本思路。

记者:除了细节刻画,表现重大题材的影视作品还需要具有什么特质?

陈力:除了讲究细节,还要讲求艺术性。比如《爱在廊桥》,就是一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戏以及寿宁独特的廊桥文化为原型的影片,其艺术性非常强。把艺术性糅合进主旋律影视作品中,进行比拍艺术片还要精致的艺术表达,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可贵性在哪,观众喜欢的点儿在哪。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看过《血战湘江》的人说,这部影片刚性中透着艺术性。

因为,影视作品具有艺术性,就会好看。这很关键。好看意味着什么?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生活阅历、所有的智慧能力都集中在了作品表达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还是要从生活中提取。深入生活越久,提炼出来的越是精华,因为你扎进了生活中,也就把心放在生活里了,就知道什么该提取、什么不该提取,什么一定要提取。这是我拍摄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一大收获。

潜下心来   坚守文化的“乡愁”

乡愁,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还是文化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根,对于“根”的坚守,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于文化乡愁的坚守。陈力委员将自己的艺术表达与实践,都深深地扎进文化之根中。

■好作品,首先你自己得觉得好,别人才会觉得好;一定是先鼓舞了自己,才能鼓舞别人。什么是好作品,就是能够在作品中感悟当下时代的巨大变化,然后从生活中去捕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经常说,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抒怀?这不是一句空话,其实真的去为人民创作了,才能体会到收获了什么,收获有多大。这些收获会让我们内心变得充实、强大与温暖,甚至突然间觉得自己变得渺小,变得更有求知欲。

记者:那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才是好作品,才能称得上经典作品?或者,如何让当下的影视作品有效生动地表现新时代?

陈力:好作品,首先你自己得觉得好,别人才会觉得好;一定是先鼓舞了自己,才能鼓舞别人。什么是好作品,就是能够在作品中感悟当下时代的巨大变化,然后从生活中去捕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这就需要我们抛弃浮躁,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创作。经常说,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抒怀?这不是一句空话,其实真的去为人民创作了,才能体会到收获了什么,收获有多大。这些收获会让我们内心变得充实、强大与温暖,甚至突然间觉得自己变得渺小,变得更有求知欲。

经常说“乡愁”,在我看来,乡愁不仅仅是我们对所出生地的一种依恋,还是有那样一个地方,很容易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扎根于斯。

我们即将筹拍讲述时代楷模王继才烈士无怨无悔坚守孤岛32年故事的一个影片。在这之前,我曾多次去岛上,拜访他的妻子王仕花。她本来可以离开孤岛,但她在丈夫去世后,依然守在岛上。我曾问过她为什么?她告诉我说,我在岛上,就会觉得他还在。她不说老王还在,也不说王继才还在,而是一直跟我说“他”还在。可见,她心里的那个“他”,只有王继才。就像王仕花曾经说过的一样,王继才守国,她守着王继才。如果不上岛体验生活,我根本不会意识到两个人守岛32年,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难道他们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儿女依恋吗?有,因为王继才曾经说过对孩子有很多亏欠。但他们仍选择了坚守,像家一样的坚守。当王仕花对我说起王继才的一切时,都是微笑着的。她说,她也会流眼泪,但不想让他看到她难过。

在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最善良、最本真的品质。他们不会粉饰自我,但他们所做的,却使很多人难望其项背。

如果用心,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其实很简单。而只要真正走进他们,就一定能创作拍摄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来,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有效生动地表现新时代。

记者:刚才提到“乡愁”,其实,您执着于拍摄主旋律影视作品,不也是在守着一份文化的“乡愁”吗?

陈力:是的。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传承红色基因让我收获巨大。我拍摄的红色题材电影,表现的就是中华优秀文化。我们经常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但怎样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得热爱自己的文化,然后在创作中不断地去挖掘,以守住中华民族这种最传统的最质朴的文化底蕴。

拍摄完《血战湘江》后,我们带着影片到各地路演,同时为大专院校、部队官兵放映。我们从古田出发,一直走到延安、西柏坡。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在龙岩长汀礼堂为中学生放映时,每位学生都是攥着拳头看完的,影片结束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全体起立为那些牺牲的烈士鞠躬。老师们说,一部电影比我们讲多少课都管用。在连队、大专院校放映后,他们激动地奔到台上表示,如果祖国需要,他们可以马上就去上战场。他们还追着我问,为什么不多拍些这样的电影,让我们知道自己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那种为保卫祖国宁愿牺牲自我的精神,让他们感受到了前辈的英勇与悲壮。如果没有老一辈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军队会是什么样?人民还是什么样?我们知道了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是怎么有今天的,如此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在电视剧《海棠依旧》播出时,很多青年人刚开始是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到后来自己主动深夜追剧,感动地泪流满面,以至于他们在微博上喊话,让导演还他们纸巾。就是这样的喊话,让我内心顿感温暖,顿生期待。因为我看到了希望,那种我们要为这个时代留住些什么,在这个时代又要为后代留下些什么的希望。

实现中国梦靠什么?靠青年人。只有对中华优秀文化题材作品充满喜爱,对人民英雄无比敬仰,才会将文化基因植根于心中,才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我是一名军队创作人员,也是军队选拔出的政协委员,时刻听党指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坚守好自己的职责。我更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今天的新时代继续努力学习,争取拍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

[责任编辑: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