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相关资讯

女性力量,在大银幕上闪闪发光

发布时间:2018-03-28  来源: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浏览次数:221787
分享

作为本次北影节最受观众期待的展映单元之一,特展·女性力量单元集合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优秀女性主义议题电影。

这些作品从1958年到2017年,横跨近六十年的光影岁月,刻画了女性人物及其议题在岁月中的不断丰富和不断变迁。空间跨度上,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影人基于他们所生存的社会背景,呈现了世界范围内对女性主义思潮的思考。

1.宣言 Manifesto

关键词:艺术,反艺术,凯特·布兰切特

澳大利亚/德国,2015年  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

 影片为装置艺术电影,设计为在艺术场馆的展厅里的十二个屏幕上一起播放十二段“宣言”, 改成电影形式后为去剧情化的设计,像是一部短篇集,旁白与台词由大段对艺术的批判和箴言组成,涉及到不少哲学概念和艺术名词,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提出终极质问。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超实力分饰13个角色,流浪汉,中产家庭主妇、新闻主持人、垃圾厂女工、朋克少女、编舞等等完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装扮和对不同人物状态切换自如的演绎,绝对是女王级别的演技。

每个不同的人物涉及到对某个或某些艺术形式、流派、理论的评论和批判,比如流浪汉段落的情境主义,股票经纪人段落的未来主义,垃圾场女工段落的建筑,葬礼演说家段落的达达主义,家庭主妇段落的波普艺术,朋克少女段落的神创论和条纹主义,新闻主持人段落的概念艺术和极简风格。

不同的人物说着与自己的身份以及身处的情景或有联系或十分违和的“艺术宣言”,这样的表现手法本身也构成一种批判和解构。

本片渴望引发观众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发出自己内心对于艺术的疑问,尽管影片大段的独白都是在讲对于艺术的看法,但“宣言”中提出的一些终极质问并没有答案,正如导演所说,凯特并不是发言人,而是宣言这一本体的化身,她没有代表什么,也没有呼吁什么,因为那就是她。

2.养家之人 The Breadwinner 

关键词:女权,阿富汗,塔利班

爱尔兰 / 加拿大 / 卢森堡,2017年 导演:诺拉·托梅

影片通过一个阿富汗女孩养家救父、与命运抗争的动人经历,彰显女性的勇敢与坚强,获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

塔利班粗暴掌权,禁止女孩上学,更规定女性必须在成年男性的陪同下才能外出,违者会遭到毒打,甚至被带走。女主角帕尔瓦娜的父亲本是学校老师,在暴政下失业,由小女儿帕尔瓦娜陪伴,到市集帮人读写挣钱。有天父亲因被人发现教女儿认字读书而被士兵强行带走,关入监狱。帕尔瓦娜为维持家计,剪短头发,以男装打扮上街,打水买粮食,继续父亲帮人读写的营生,还碰到了同样女扮男装的往日同学萧希亚教她街头生存之道,两人一起打零工。置身强权和战争的阴霾之下,女孩们仍努力抓住希望,在举目荒凉纷乱的沙漠里憧憬着美好的海浪椰林。

影片剧情在帕尔瓦娜的现实故事中嵌入了与主角共同命运的阿富汗民间故事,两条线索交相呼应合二为一,剧情简单明晰,民间故事的嵌入一定程度上缓释了现实故事的沉重压抑,暴政的黑暗恐怖和女孩的勇气与力量非常触动人心,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成人童话。

3. 我,花样女王

关键词:丑闻女主角,花样滑冰,家暴

美国,2017年  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

看到电影片名《我,花样女王》很容易以为这是一个关于体育运动的励志片,但影片从许多角度展现了一个关于女主角谭雅的复杂黑暗一言难尽的故事。

简单说,剧情主要讲述的是1994年花样滑冰运动员南茜·克里根被对手谭雅·哈丁的丈夫杰夫雇佣的暴徒袭击,致使南茜与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花滑金牌无缘的故事。女主角谭雅·哈丁在花样滑冰方面可谓天赋异禀,她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但她更大的“名声”却是电影讲述的这个当年长踞各大报头条的体育界丑闻。以“小丑女”一角大火的玛格特·罗比用精湛演技塑造的女主角形象非常贴近人物原型。

这是一部可以从很多角度解读的电影,有人看到对“美国梦”的讽刺,有人看到原生家庭伤害和家暴对一个人的摧残,有人看到看似美好的花样滑冰背后的丑陋黑暗,有人看到精英阶层对底层白人的歧视排挤,有人看到在血淋淋的现实里不得不含泪奔跑的强者。这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关于一个人是怎样无可避免地从人生巅峰一路溃败,关于底层出身的泥潭如何噩梦一般拖拽吞没一个即使天赋如此过人的人,泥潭里有穷、暴力、不符合精英审美、被歧视排挤……说是喜剧,但其实非常压抑。

这是一个很美国的故事,但其实放之四海皆有,所有“美国梦”式的鼓吹个人努力是可笑的,更是可恨的、无比残忍的,因为很多如谭雅一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也无法获得“优雅”的特权和姿势。

[责任编辑: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