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电影网官方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中影动态

“中影大讲堂”第二十期: 《流浪地球》成功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9-03-19  来源:中影股份  浏览次数:2896359
分享

2019年3月14日,“中影大讲堂”迎来了《流浪地球》制片人、编剧龚格尔,他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家人般”的《流浪地球》创作、生产、宣发历程分享。

无先例可循的开发

“无先例可循是《流浪地球》最大的阻力。” 对于龚格尔以及所有的主创而言,从开发阶段就开始面临中国电影在科幻电影创作、生产上的“一穷二白”。不止是预算意义上的吃紧,还有能够满足重视效科幻电影创作、生产的人才的稀缺甚至不足,以及漫长准备期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怀疑以及不确定性。在开发阶段,中影股份作为项目的发起方、投资人在这个过程里给予了郭帆、龚格尔充分的信任,为整个项目运转起来提供了关键性的前提保障。

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100万字的剧本、138分钟的动态故事板、45分钟的previs,这是《流浪地球》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在平地起高楼之前所准备的扎实地基。

向“工业化”探索的生产

“工业化”很美,但本土化很难。龚格尔举了一个例子,外方的特殊道具制作公司曾无法相信自己所制作的服装会在《流浪地球》拍摄过程中就出现损坏、开裂,误以为是中方的使用不当——直到在拍摄现场看到《流浪地球》演员每天着装工作时间十几个小时之后,才明白中国电影的拍摄强度,以及由此需要的工艺质量——外方在制作服装的时候,是按照国外惯例设定的演员工作不超过8小时的拍摄强度来作为质量标准。显然外方的“工业化”前提是中国电影的“本土化”在短期内无法满足的,这是龚格尔在《流浪地球》整个制作管理过程中遇到诸多实际困难的根本所在。

全片3000个镜头,超过2000个是视效镜头,其中30%的镜头视效制作的难度等级达到高难度,50%为中高难度,20%为中低难度。龚格尔在这一串数字介绍过后,展示了一幅来自国外顶级视效公司的报价——上亿美元的视效预算当然会带来最好的质量,但却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市场回报能力所能承受的预算。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是中国团队完成了《流浪地球》四分之三的视效制作——本土团队更拼命,更能够为自己的第一部中国硬科幻电影投入热情,宁愿付出不赚钱甚至亏损的代价。

在龚格尔看来,在向着“工业化”艰辛探索的过程中,是团队之间的信任为《流浪地球》的生产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完成了中国电影在硬科幻电影上的重大突破。

实力奠定11%首日排片的宣发

《流浪地球》之前,中国科幻电影的观众比想象中的实际上要少得多。《流浪地球》的宣传团队在一次街头调查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有些悲观的事实:中国电影观众更多的是喜欢类似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的所谓“泛科幻迷”。对于《流浪地球》的宣传来说,需要用精心布局的物料策略去完成观众对影片从无到有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面对因为视效制作周期短所带来的视效镜头不足的挑战。观众们在一支又一支的预告片过程中,逐渐燃起了观影兴趣,也逐渐相信这是一部值得在春节档去看的电影。

在谈及《流浪地球》的发行工作时,龚格尔特别感谢了中影股份为该片首日超11%的排片所做的强有力的工作,为影片第二天开始的反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最终让《流浪地球》成为爆款的则是影片坚实的口碑,《流浪地球》点映的零差评成为影院排片最有力的依据。仍然是信任,是影院经理们对影片质量的坚信,创造了《流浪地球》逆风翻盘的惊喜。

在这一期“中影大讲堂”的尾声阶段,该片的演员之一——中影股份演艺经纪公司的签约演员杨轶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拍摄时的珍贵分享,从另一个侧面让现场观众了解了该片成功背后的更多故事。

[责任编辑:zyw]